一紙228億美元的港口出售公告,讓香港首富李嘉誠家族深陷輿論漩渦。當"商業行為"撞上國家利益,這場牽動23國43個港口的世紀交易,正演變為一場關乎民族尊嚴的法治博弈。
一、1600億交易背后的三重疑云
3月初,長和集團宣布將全球港口資產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交易剛落地便遭《大公報》痛批:"披著商業外衣的政治掠奪!"細看交易細節,三重疑點觸目驚心:
時機詭異:正值中美戰略博弈關鍵期,巴拿馬等戰略要地港口轉手美資;
操作反常:緊急取消財報會議,拒絕披露交易細節,被指"黑箱操作";
立場存疑:疫情期內地支持香港渡難關,此時轉移核心資產被斥"背刺"。
二、兩位特首亮劍:法治利刃斬向資本暗流
3月17日成為轉折點。前特首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疾呼:"沒有祖國的商人,就像無根之萍任人欺凌!"現任特首李家超更祭出法治重器,明確表態將嚴格審查交易合法性。
法律牌:援引《香港國安法》第29條,跨境交易危害國安可追刑責;
民意牌:民間"反賣港資產"聲浪高漲,愛國商會集體發聲抵制;
外交牌:要求美方停止脅迫手段,撕破"自由市場"偽面具。
三、商人無祖國?大時代拷問資本良知
這場風波撕開了香港商界深層傷疤:當李嘉誠們把"在商言商"奉為圭臬時,是否忘了回歸25年來中央力挺香港的2.3萬億流動性支持?是否看不見華為被制裁時14億人的同仇敵愾?
歷史鏡鑒:霍英東抗美援朝運物資,賭王何鴻燊奪回圓明園獸首;
現實警鐘:俄羅斯富豪海外資產遭凍結,印證"資本無祖國"是致命幻覺;
未來抉擇:是繼續當"國際游資",還是做"新時代盧作孚"?
四、法治香港的破局時刻
眼下事件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檢驗"愛國者治港"成色的試金石。從三方面可見破局之勢:
1.制度鐵壁:國安法第43條賦予凍結涉嫌危害國安資產權力;
2.監管升級:傳中央正研究建立跨境資本流動"負面清單";
3.民心向背:社交媒體#守護香港資產#話題閱讀量破5億。
李嘉誠曾說:"生意要做,但不可以吃相難看。"當1600億交易觸碰國家底線時,香港法治的雷霆行動給出了最硬核的答案——商人可以無國界,但商人必須有祖國。這場正在上演的現代版"盧作孚保衛戰",注定要在香江之畔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