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賀歲動畫《哪吒2》的熱點話題持續在熱搜上引爆,幾乎所有人都被卷入這場中國電影票房數字增長的狂熱圍觀。
當今天《哪吒2》的票房終于破百億,網絡情緒再次沸騰,頭部自媒體大號為這個熱點準備了360度的內容炸藥,從各大平臺的熱搜排行榜開始,像潮水一般再次涌入每個人的手機。
在百度熱搜榜單上,前10條里8條都是《哪吒2》相關內容。
朋友圈里,有人曬出十刷票根。
社交媒體上,有人高呼“中國電影站起來了”,更有自媒體將票房數字P成五星紅旗飄揚在好萊塢上空。
這種狂熱似曾相識——2002年國足沖進世界杯時,“全民變球迷”的狂熱景象,和媒體們“中國足球將進入一個新時代”的美好預言,仍然留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
現在,隨著哪吒2票房沖進世界電影票房Top榜單,“全民變影迷”的神奇景象,又重新出現在神州大地上。
盡管幾個月之前,電影院里空蕩蕩的蕭條和中國電影市場的低迷,還讓很多人對這個行業各種唾棄。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 當某種爆發的群體自豪感需要載體時,總會有一個事件無限膨大后成為致幻劑。
01
20多年前,米盧帶領國足沖進世界杯時,《體壇周報》頭版寫著"中國足球黃金時代"。
20多年后,《哪吒2》的百億票房沖進 可是不要忘了,國足出線后三年,中超上座率暴跌一半以上,之后資本十有八九陸續從中國足球這個賽道撤離。 今年春節檔總觀影人次估計能超過2億,但核心動畫觀眾不到十分之一,《哪吒2》的票房奇跡,其實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其他幾部國產電影的擺爛,和非目標人群在假日期間的沖動性消費。 《哪吒2》百億票房,除了能給光線傳媒及幕后資本帶來以10億計的利潤之外,還能給中國電影留下多少有建設性的東西? 最不能忽視的,是背后參與制作的138家中小動畫公司,其中大多數,至今仍在虧損邊緣掙扎。 毋庸置疑,群體性亢奮一定會摧毀產業理性。 當年足球界迷信“砸錢換成績”,現在電影圈陷入“票房定成敗”,本質上都是將復雜系統簡化為單點突破的妄念。" 02 這股對票房成績的狂熱里,還藏著一種文化自信的虛胖癥,以及大量被誤讀的“中國敘事”。 無數狂熱者更加關心的《哪吒2》海外征程,暴露出文化輸出的致命傷。 在海外版的翻譯上,遇到問題時在發行方在資本的催促下,明顯缺乏耐心。比如“急急如律令”竟然被草率譯作“quickly quickly biu biu”,既缺乏內涵,也毫無美感。 傳統文化內核和中國文化感染力,就這樣在粗暴的低級翻譯中被隨意的肢解。 在這一點上,《哪吒2》明顯不如另一部中國神話IP游戲作品《黑神話:悟空》。后者在翻譯工作中,讓全世界看到團隊為沖破文化隔閡的努力和成果。 電影行業的這種輕率浮躁與缺乏耐心,造成了這部電影中更多經典文化元素的塑造失敗。 比如片中定海神針的伏筆,不但海外觀眾全程迷茫,就是中國觀眾也覺得非常突兀,難以理解。 這種虛胖的文化自信,在數據上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北美700家影院的排片量,實際場均人次不足40,遠低于《冰雪奇緣2》的日均200人次。 海外票房占比不足3%,所謂的“全球第N名”,確實缺乏作為文化出海成功范例的充足依據。 即使不談票房和觀影人數,就是從海外觀眾的觀影感受上,《哪吒2》也無法承受國內那些“間歇性短期動畫狂熱粉”們的期待。 部分海外華人影迷會調查顯示:82%的非華裔觀眾認為“畫面驚艷但完全看不懂故事”。甚至將近一半的觀眾,覺得這部中國動畫片,雖然刻畫的人物比較生動,但“表現的人性非常機械呆板,情感沖突也缺乏邏輯”。 03 一個哪吒救不了中國動畫。 光線傳媒的股價雖然漲停,其背后卻藏著很多中國動畫的殘酷現實。 近五年光線出品14部動畫電影,11部為神話改編,原創力持續不足。 追光動畫CEO王微曾透露:“《哪吒2》立項時有47版劇本,最終選擇最保險的父子線。"對比皮克斯《心靈奇旅》創作時122個故事方向的探索,我們的創作膽量和創作視野萎縮了62%。 過去幾年,備案動畫電影中神話改編類一直占比9成左右,原創項目融資成功率不足3%。這種"考古式創作",恰似中國足球界的"歸化球員依賴癥"。 更危險的信號在于,《封神2》投資10億,票房僅9.98億,證明神話題材并非萬能鑰匙。 這種本來作為電影細分領域的單一題材,現在大行其道,本是一種不得已被迫為之,絕不是中國電影的希望之路。 部分觀眾的狂熱和追捧,根本配不上中國電影低迷的創作環境和大量麻木的短期行為。 即使在最基礎的制作執行層面,《哪吒2》仍然暴露很多問題。 在《哪吒2》1900多個特效鏡頭,核心特效前期仍然是找國外公司制作,雖然最后種種原因,終于由國內多家公司合力完成,但過程中很多模式和流程,長期看都很難以為繼。 國內某特效公司創始人坦言:“我們平時接的單子,大部分是擦除威亞和背景虛化。指望哪吒這種項目我們早餓死了。” 《哪吒2》制作成本高達5億,而同期《小倩》等多部動畫電影,因資金短缺可以說全部淪為炮灰。 參與制作的4000人中,35歲以上資深動畫師僅占7%,行業仍靠廉價勞動力支撐。 某動畫公司主美坦言:“我們都在給哪吒打工,自己的原創項目三年沒拿到投資。” 其實橫向一看,就知道《哪吒2》當前引發的這場對中國電影的狂熱自豪,根本缺乏支撐,也基本無法復制和持續。 畢竟,春節檔六部電影中,豆瓣評分7.5以上的僅《哪吒2》一部,內容質量其實比過去還在整體滑坡。 04 回望中國足球的興衰史,與今日動畫產業的狂熱驚人重合: 2002世界杯出線:媒體預言“沖出亞洲”,忽視青訓體系最終引發行業崩塌。 2025哪吒2百億票房:媒體預言“中國電影逆襲世界”,忽視資本追逐單一片種,熱錢瘋狂涌入,原創動畫淪為“高風險項目”。 這種輪回的底層邏輯始終未變: 一是短期主義,不用票房成績,就用比賽輸贏,來替代產業生態的建設。 二是符號消費,將文化產品異化為民族情緒的容器。 三是幸存者偏差,用一個成功案例掩蓋系統性缺陷。 心理學教授申荷永指出:"從《戰狼2》到《哪吒2》,本質是近代屈辱史的代償需求。 當吳京踢碎歐洲雇傭兵時,觀眾在報復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當哪吒暴揍龍王和大仙時,人們在狠懟西方文化及虛偽價值觀對中國的洗腦輸入。" 調研機構監測顯示,"百億"在社交媒體上異化為一個神圣符號。 某二線城市影院經理描述:"有觀眾買票后不進場,說只為給計數器 + 1。" 加上網絡認知閉環的推波助瀾,算法推薦系統構筑的信息繭房正在加劇幻覺。 抖音"哪吒2"話題下,前100條熱門視頻中96條為贊美,異議內容觸達率不足千分之三。 05 《哪吒2》破百億的今夜,某動畫專業畢業生在微博寫道:“同學們都去外包公司畫哪吒周邊了,我的原創劇本無人問津。” 這條淹沒在慶賀聲中的帖子,或許才是中國動畫最真實的注腳。 我們當然需要慶祝突破,但更需要警惕:當所有人都在為一個數字歡呼時,往往聽不見行業底部冰面開裂的聲音。 當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開始收藏中國獨立動畫時,當《深海》的粒子水墨技術引發好萊塢技術收購時,這些沒有百億票房加持的突破,或許才是中國電影真正的成人禮。 《哪吒2》的票房煙花終將熄滅,但請記住: 2002年沈陽五里河體育場那爆炸般的歡呼聲中,飛濺的時代塵埃里沒有一粒足球基因。 2025年全國各地院線這煙花般的絢爛數字里,也沒有孕育著電影強國的DNA。 關注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