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戰友,最近后臺收到不少咨詢:“逐月政策施行四年了,我到底適不適合選?”今天,我們就結合最新數據和戰友們的真實經歷,聊聊哪些人選擇逐月要慎重。這背后,是戰友們在人生岔路口的一次次權衡。
第一種,年齡踩在退休門檻上的戰友。
舉個例子,某部48歲的張副團,軍齡29年,距離退休僅差1年,卻因家庭原因選擇逐月。結果發現,退役金雖能維持生活,但相比退休待遇少了醫療、住房等長期保障,且因年齡偏大,求職屢屢碰壁。戰友們,現行政策明確:軍齡滿30年或年齡達標的軍官可退休,其綜合保障遠優于逐月。若你距離退休僅剩3-5年,咬牙堅持或許更劃算。與其匆忙逐月,不如申請轉非作戰崗位或技術崗,既能緩解壓力,又能守住“退休紅利”。
第二種,專業技能與地方脫節的戰友。
去年,一位在潛艇部隊服役18年的四級軍士長老李,自信選擇逐月,結果發現“水下聲吶技術”在民用領域幾乎用不上,投了50份簡歷石沉大海。類似案例不少,比如長期從事導彈維護、邊海防指揮等特殊崗位的戰友,專業技能難以直接轉化23。這類戰友若執意逐月,建議提前2-3年考取一級建造師、PMP項目管理等軍地通用證書,或布局自媒體、線上技術服務等低門檻領域,用“雙軌準備”降低風險。
第三種,家庭抗風險能力弱的戰友。
戰友王連長,服役20年選擇逐月,退役金每月8000元,看似不錯。但妻子患病、兩個孩子上學,加上房貸,壓力驟增。想創業又缺乏經驗,開餐館半年虧損20萬,最終靠戰友接濟過渡。這類家庭儲蓄少、負擔重的戰友,逐月后一旦遭遇疾病、失業等變故,極易陷入被動。反觀轉業安置,雖收入增長有限,但醫保、公積金等隱性保障更能托底。
第四種,性格內向且缺乏職場經驗的戰友。
某技術營劉工程師,退役后應聘企業研發崗,面試時因不擅溝通被拒。企業直言:“技術崗也要會協調資源、匯報進度。”逐月戰友中,類似“技術大拿”因性格原因難以適應職場規則的并非個例2。建議這類戰友優先考慮轉業至機關技術部門,若堅持逐月,可參加DISC性格溝通培訓,或選擇遠程技術支持、IT外包等對社交要求較低的崗位。
第五種,對“情懷變現”抱有幻想的戰友。
一位服役25年的邊防團政委,退役后創辦愛國教育培訓班,想用軍旅情懷吸引生源,卻因不懂市場運營、定價過高而失敗。市場經濟講究供需匹配,情懷若無商業邏輯支撐,很難轉化為收入。這類戰友若想延續情懷,可加入公益組織或退役軍人服務機構,既能發揮余熱,又能避免盲目創業的風險。
最后提醒戰友們:逐月不是“躺平通行證”,而是一張需要持續奮斗的“考卷”。2025年新修訂的《退役軍人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辦法》再次強調,退役金在退休年齡后將與養老保險銜接,比例大幅降低。這意味著,若沒有額外收入來源,晚年生活質量可能滑坡。
選擇前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的技能能否快速變現?家庭經濟能否承受3年過渡期?退休前后的收入落差是否在承受范圍內?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踩準節奏、量體裁衣,才能讓“轉身”更加從容。
(本文系作者綜合公開信息分析,只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或者決策建議,個案均為化名。更多政策詳情可咨詢屬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等相關部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