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的北京,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如期而至。這個創立于2000年的經濟外交平臺,在特殊的國際背景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戰略價值。來自72家跨國企業的CEO(最終確認參會人數達84人),包括蘋果庫克、輝瑞艾伯樂、黑石蘇世民等重量級人物,與美歐政商界代表齊聚釣魚臺國賓館,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主題下展開對話。
今年這場盛會,正趕上中美新一輪關稅戰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論壇創造了三個歷史之最:美國企業高管占比首次突破45%(38人),歐洲參會人數同比激增60%(29人),政商界人士比例從往屆的8:2調整為6:4。這種結構性變化折射出全球經濟的深層變革——當美國單邊主義遭遇反噬,歐盟戰略自主覺醒,中國正成為穩定全球經濟的關鍵錨點。
盡管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公開斥責在華美企"為利益出賣靈魂",但包括聯邦快遞、美光科技在內的38家美企高管仍低調抵京。這種"政治表態與商業行動"的悖論背后,是殘酷的經濟現實:中國已連續17年穩居美企全球利潤貢獻度首位(2024年達28.3%),僅蘋果在華供應鏈就涉及987家企業和210萬就業崗位。
更耐人尋味的是蒙大拿州參議員戴恩斯的"雙軌外交"。這位曾在華工作6年的"中國通",雖未獲得特朗普的正式特使任命,卻攜帶"美國優先"議程尋求溝通渠道。其行為本質暴露了美國政治精英的認知分裂:既要維持對華強硬姿態,又無法割裂每年70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現實。這種矛盾在半導體領域尤為凸顯——當美國實施芯片禁令,英偉達卻為中國市場定制H20芯片,2024年對華銷售額逆勢增長19%。
去年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的外國代表
相較于美企的謹慎,歐洲企業的參會展現出不同氣象。德國巴斯夫、法國空客、荷蘭ASML等29家歐企高調宣布在華新增投資計劃,總額達420億歐元。歐盟對華政策的調整更具象征意義。曾力推"去風險化"的馮德萊恩,在論壇前夕宣布啟動中歐數字伙伴關系,這與其說是立場的轉變,不如說是對地緣經濟現實的妥協——中國已連續3年成為歐盟最大技術轉讓來源國,在5G、量子計算等21個關鍵領域建立技術標準主導權。
本屆論壇最深刻的轉變,是中國從"議題參與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在人工智能治理分論壇上,中方提出的"發展-安全-倫理"三維治理框架,獲得包括OpenAI、DeepMind在內的83%參會企業支持。這種話語權的提升建立在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2萬億美元(占GDP 38.7%)的現實基礎上。
在新能源領域,寧德時代發布的新電池技術,不僅顛覆傳統汽車產業格局,更使中國首次掌握關鍵礦產定價權——鋰資源期貨的人民幣結算占比從2022年的17%躍升至2024年的63%。這種"技術突破-金融賦能-規則重塑"的閉環,正在重構全球產業鏈權力結構。
在政治極化加劇的當下,跨國公司正成為超越地緣對抗的關鍵力量。這與其說是資本逐利,不如說是對"經濟民族主義"的無聲反抗。麥肯錫的調研顯示,87%的跨國企業正在實施"中國+"戰略,將東南亞產能與中國技術深度耦合。這種"去中心化"的全球布局,既規避了地緣風險,又維系了技術協同效應。當政治人物高喊脫鉤時,企業用真金白銀投票,構建起更具韌性的新型全球化網絡。
特朗普
當北京釣魚臺的銀杏樹萌發新芽時,全球經濟治理的春天卻遠未到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展現的,不僅是市場規模的吸引力,更是文明型國家的發展范式創新。這種創新既包含"舉國體制"的技術攻關能力,也體現在"多元包容"的制度彈性。
面對美國的遏制、歐洲的搖擺、發展中國家的期待,中國正在探索第三條道路——既非霸權更迭的零和游戲,也不是簡單的體系對抗,而是通過技術革命與制度創新,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這條路注定荊棘密布,但正如參會企業用腳投票所證明的:在不確定性時代,開放與合作仍是人類文明的最優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