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與了一起行政訴訟案件的陪審,庭審從下午兩點持續到晚上七點多,原被告雙方在法庭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被告舉證、原告質證、被告回應、原告再質證……雙方你來我往,反復進行了五輪質證。每輪質證,雙方都用了近30分鐘的時間進行長篇大論,內容冗長且重復。最終,法官不得不打斷雙方的辯論,要求他們在庭后提交書面意見。
法官在庭審結束后無奈地表示:“舉證質證不是寫博士論文,不需要洋洋灑灑幾萬字。把事情說清楚就可以了,而不是反復重復那幾句話。”
這種場景不僅出現在法庭上,在信訪工作中也屢見不鮮。許多信訪人常常寫下幾萬字的信訪材料,內容要么是從不同角度重復同一件事,要么是詳細描述自己經歷的“艱辛”。然而,這些材料往往讓人讀起來十分吃力,而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卻寥寥無幾。
那么,如何才能讓信訪訴求更加清晰、有效,從而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呢?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1.訴求明確:直奔主題,避免冗長
信訪材料的核心是表達訴求,而不是講述個人經歷。許多信訪人喜歡在材料中加入大量情感化的描述,比如“我多么不容易”“我受了多少委屈”等。這些內容雖然能引起同情,但往往會模糊問題的焦點。
建議:在撰寫信訪材料時,應直奔主題,清晰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明確寫出“我希望解決什么問題”“我認為相關部門在哪些方面存在錯誤或疏漏”。這樣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快速理解問題的核心,提高處理效率。
2.證據充分:用事實說話
無論是打官司還是信訪,證據都是最重要的支撐。信訪人需要提供能夠還原事實真相的證據,比如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等。這些證據不僅能驗證訴求的合理性,還能增強材料的說服力。
建議:在提交信訪材料時,附上相關的證據材料,并按照時間順序或邏輯順序整理清楚。避免只憑口頭陳述或主觀感受,而是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3.有序信訪:逐級反映,避免越級
信訪工作遵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許多信訪人為了盡快解決問題,往往會選擇越級上訪,但這反而可能導致問題被拖延或忽視。
建議:按照規定的程序逐級反映問題,將信訪工作人員視為幫助自己的人,而不是對立面。如果訴求未得到完全支持,可以先深入思考回復意見是否合理,再在規定期限內申請復查。
4.學習法律:了解相關法規
許多信訪人對法律知識了解不足,導致在表達訴求時缺乏依據。除了《信訪工作條例》,信訪人還應熟悉與自身訴求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涉及違建拆除的問題,可以了解《行政強制法》和《城鄉規劃法》。
建議:通過學習相關法律,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這樣在信訪過程中可以更有理有據地表達訴求。
5.冷靜思考:保持理性溝通
信訪過程中,情緒激動是常見的問題。許多信訪人因為長期問題未解決,容易在溝通中表現出憤怒或焦慮,但這往往會給工作人員留下負面印象,反而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建議:保持冷靜和理性,用平和的態度與工作人員溝通。即使問題暫時未得到解決,也不要輕易放棄或采取過激行為。
6.定期溝通:與屬地社區保持聯系
根據信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規定,信訪人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定期與屬地社區工作人員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并請他們將問題及時轉交至有權處理的部門。
建議:定期與社區工作人員聯系,了解問題處理的進展,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問題被拖延。
7.及時跟進:關注辦理進度
信訪程序有明確的時間規定,例如“15日內受理、60日內辦結”。如果超過期限未得到回復,信訪人應及時與本地信訪部門聯系,跟進事項辦理進展。
建議:在提交信訪材料后,主動關注辦理進度,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處理。
8.依法信訪:確保行為合法合規
信訪行為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許多信訪人因為不了解相關規定,采取了過激行為,反而給自己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建議:學習《信訪工作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確保自己的信訪行為合法合規。
9.尋找幫助:咨詢專業人士
如果信訪訴求涉及復雜的法律問題,信訪人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咨詢信訪部門的值班律師。專業人士的意見往往能幫助信訪人更好地理解問題,并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
建議:不要依賴網絡上的“相關法條”或自媒體信息,這些內容可能已經過時或與訴求無關。
10.多方反映:利用多種信訪渠道
信訪不僅限于走訪,還可以通過電話、網絡、信件等方式反映問題。許多信訪人認為只有走訪才能引起重視,但實際上,所有信訪方式都會被統一記錄并辦理。
建議: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信訪渠道,避免盲目走訪。
11.辨別真偽:遠離虛假信息
自媒體上的一些“引導”視頻或文章,往往夸大事實或提供錯誤信息。信訪人需要擦亮雙眼,辨別真偽,同時遠離那些假借幫助實則騙財的“熱心人”。
建議:保持警惕,避免因輕信虛假信息而陷入更大的困境。
12.多元考慮:嘗試其他解決途徑
如果信訪程序已經終結,信訪人可以嘗試其他矛盾糾紛化解方式,比如行政復議、仲裁、調解、公證等。這些途徑有時能更快、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建議:不要局限于信訪這一種方式,根據問題的性質選擇合適的解決途徑。
信訪訴求的解決,關鍵在于“合理”而非“關系”。只要訴求符合政策法律規定,并找到正確的職能部門,問題通常都能得到解決。對于復雜、疑難事項,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通過明確訴求、提供充分證據、保持冷靜理性、依法信訪等方式,信訪人可以更好地與職能部門溝通,最終爭取到公正解決問題的機會。
信訪不是一場“斗場”,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渠道。善于溝通、懂得利用證據、保持耐心冷靜的態度,相信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