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西非國家尼日爾的一項政令在國際上掀起波瀾。尼日爾軍政府以 “歧視性經營” 為借口,要求中石油等企業的高管在 48 小時內離境,同時查封了合資煉油廠的賬戶,并吊銷了中資酒店的執照。
尼日爾軍政府打著 “資源主權” 的幌子,行 “資產掠奪” 之實,人們不禁擔憂,中國企業 20 多年來在尼日爾累計高達46億美元的投資,是否會付諸東流?在全球礦產能源爭奪日益激烈的當下,中國企業又該如何捍衛自身海外資產的安全?
01
債務危機引發的 “明搶” 行動
2023 年 7 月,尼日爾發生軍事政變,此后軍政府陷入了被西共體制裁的困境,財政危機愈發嚴重。為了緩解這一局面,2024 年 3 月,軍政府與中石油達成了一項借款協議:中石油以 7% 的年利率向尼日爾提供 4 億美元借款,雙方約定 12 個月后尼日爾用等額石油收入進行償還。
從理論上來說,這本是一個雙贏的安排,既能夠幫助尼日爾緩解財政壓力,也為中石油在當地的業務拓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然而,軍政府短視與貪婪的本性,卻為這一合作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尼日爾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狀態,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人均 GDP 僅為 500 美元。自 2003 年中石油踏入尼日爾這片土地后,便開啟了大規模的投資建設。
在長達 20 多年的時間里,中石油累計投入 46 億美元,先后建成了油田、煉油廠,還鋪設了長達 1985 公里的尼日爾 - 貝寧輸油管道。中石油運營的煉油廠日產原油可達 2 萬桶,這一產量占尼日爾 GDP 的 10%,同時還為該國貢獻了全國 12.5% 的稅收。
2011年11月建成投產的尼日爾煉油廠
此外,中石油還積極投身于當地的民生建設,修建了學校、公路等基礎設施,為尼日爾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做出預測,隨著尼日爾石油產量在 2024 年有望提升至 12 萬桶 / 日,其經濟增長率將高達 11%。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政變后的軍政府卻選擇了 “殺雞取卵” 的短視行為。2025年 3 月,債務到期之時,尼日爾國家石油公司不僅拖欠合資煉油廠高達 2500 億西非法郎(約 4.2 億美元)的款項,反而還向中企追繳 800 億西非法郎(約 1.3 億美元)的稅款。當中企拒絕其新增貸款的要求后,軍政府更是直接采取極端措施,驅逐中企高管、凍結中企資產。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失去中企的運營支持后,尼日爾國內迅速陷入油荒,無奈之下,只能向鄰國緊急進口 300 車汽油,一個本應依靠石油資源發展的產油國,卻陷入了嚴重的 “能源危機”。
來自中國和尼日爾的工人在石油輸油管線施工現場
02
總是受傷的中企
尼日爾事件并非個例,它只是中國企業出海面臨風險的一個典型縮影。
在非洲,剛果(金)以 “增加國家持股” 為理由,對礦業中企施加壓力;在美洲,加拿大、智利強行剝奪中企的鋰礦股權;在歐洲,英國于 2022 年將中廣核排除在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之外,這一行為直接導致該項目工程預算從 200 億英鎊大幅飆升至 460 億英鎊,工期也拖延了超過 5 年。
這些案例背后,隱藏著中企投資資源國的三個難題:
政治局勢變得太快,說變就變:尼日爾軍政府為了鞏固自身權力,不惜借助 “反殖民” 的旗號,煽動國內民粹情緒,將中企惡意塑造為 “剝削者” 的形象。他們要求將原油分成比例從 15% 大幅提高至 30%,所謂的追繳稅款,本質上就是一種變相的勒索行為。
(尼日爾軍政府領導人)
大國之間掰手腕:尼日爾軍政府在驅逐法美駐軍后,引入了俄羅斯瓦格納集團,試圖在東西方勢力之間 “待價而沽”,謀取最大利益。在這場大國博弈的棋局中,中企不幸成為了犧牲品。
資源民族主義冒頭:全球范圍內,已有 106 個國家出臺了礦產限制政策。例如,加拿大規定鋰礦外資持股不得超過 25%,印尼則直接禁止鎳礦出口。這些現象表明,資源國的態度正在從過去的 “招商引資” 逐漸轉變為如今的 “坐地起價”。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在 2023 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采礦業的占比高達 18.6%,而非洲更是連續 14 年成為中國第二大投資目的地。
雖然在海外投資面臨著諸多風險,但高風險往往也伴隨著高回報。以中石油在尼日爾的投資為例,其探明儲量從最初的 1 億桶增長至如今的百億桶。同時,中國企業在全球鋰加工產能中占據了 60% 的份額。
這種戰略布局,正如某學者所形容的那樣:“發達國家牢牢把持著‘好地方’,中企只能勇闖別人不敢涉足的領域開疆拓土。
03
如何保障海外資源安全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推進,一場 “新淘金熱” 正在興起。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 2040 年,鋰的需求將暴增 42 倍,銅、鎳等礦產的需求也將翻番。
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源爭奪戰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 美國積極組建 “礦產安全伙伴關系”,歐盟將 30 種礦產列為關鍵原材料,日本更是設立了 5000 億日元的基金,在全球范圍內大肆購買礦產資源。
面對如此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企業必須保障自身的資源安全。
中國企業應進一步完善合同中的爭議解決條款。例如,中石油在尼日爾煉油廠采用的 “產品分成合同” 模式,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需進一步明確稅務、環保等方面的責任邊界。2023 年,某中企在幾內亞通過國際仲裁成功追回 12 億美元賠償,這一案例充分證明了法律武器在維護企業權益方面的有效性。
(尼日爾軍政府領導人)
中國企業可以借鑒西方企業的成功經驗,建立起專業的安保體系。中國在吉布提的保障基地距離尼日爾僅 1300 公里,2024 年解放軍曾跨越 5000 公里遠赴西非執行任務,展現出了強大的快速投送能力,這也為中國企業的海外安保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解放軍在吉布提擁有保障基地)
中國企業應轉變傳統的單一資源開發模式,向全產業鏈合作方向發展。以中石油在尼日爾的業務為例,其不僅專注于采油業務,還積極建設煉油廠、加油站,為當地創造了 5000 個就業崗位。通過這種深度捆綁的方式,能夠有效增加東道國的違約成本,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
(中企對尼日爾貢獻巨大)
據報道,2024中國跨國公司100大海外資產總額達12.37萬億元,平均跨國指數達17.37%。在如今資源國政變頻繁發生,幾乎成為 “新常態” 的背景下,從緬甸銅礦到秘魯鐵礦,從哈薩克斯坦油田到剛果鈷礦,中國價值萬億的海外資產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系統性的風險控制體系。正如某駐非企業負責人所說:“我們帶著滿滿的誠意來到海外投資,但也必須做好應對對方突然翻臉的準備。”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化下半場,“持劍經商” 已不再是一種可選擇的策略,而是關乎企業生存的必然選擇。
來源:綜合自今日頭條、大貓財經Pro、胡錫進觀察、非洲法語招聘等
添加小編微信可進行業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