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
西北工業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總師育人文化”引領人才培養,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本科人才培養,實施7大行動,強化通識教育,夯實學生數理化基礎,培養學生“系統觀、實踐觀、未來觀”三大觀念,重點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適應能力”三大能力,持續推進總師育人文化走深走實。
行動1:實施“AI+”三航專業智慧提升行動
作為首批設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的高校,緊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人工智能發展前沿,聚焦新興交叉領域,積極推動“AI+”專業超常規、前瞻性布局,不斷強化AI賦能傳統工科專業改造升級,積極論證增設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本科專業,近年來增設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交互設計等本科專業。此外,大力推動AI賦能的“主專業+微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設立智慧三航班,瞄準未來航空、航天、航海等基礎性、關鍵性領域,圍繞“系統與設計、信息與控制、材料與制造、動力與能源”四大方向,讓學生在“飛行器設計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主專業基礎上,同步修讀“智能飛行器技術、智能水下航行器、空天智能制造、智能傳感芯片、智能零碳動力、智能通信、智慧能源”等智能前沿交叉微專業其一,成建制培養AI+三航“總師型”人才。
圖1 智能無人系統“做中悟”高階項目式課堂上學生協作操控無人機
行動2:實施“AI+”三航優質課程鑄鍛行動
學校以教育數智化戰略為根本遵循,夯實課程在“總師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強化人工智能與課程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優質數智化課程資源。以校級“101計劃”為依托,通過“學校主導,學院主建”的模式,由航空、航天、航海、計算機、數學、物理、化學7個教學單位打造了100門AI+專業核心課程,通過構建課程知識圖譜,建立AI智能助教與助學等途徑,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目前,已開設《人工智能系統概論》《人工智能導論》《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基礎》《人工智能與航空發動機工程》等200余門AI+通識通修、學科專業和素質拓展課程。其中,由計算機學院國家級領軍人才王鵬教授領銜打造的《人工智能系統概論》課程已面向全校本科生開放選課,融合“智能+系統+國防”特色,講授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前沿技術。航空學院開設的《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基礎》,是航空航天類強基計劃班的必修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在航空航天領域采用人工智能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圖2 部分AI+專業核心課
行動3:實施“AI+”國防特色教材融凝行動
早在1983年,計算機學院何華燦教授就自主編撰了國內第一部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導論》,并被航空工業部選為統編教材,由航空專業教材編審組編輯出版,先后被五十多個單位選作教材或主要參考書,并于1988年由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自此,AI賦能國防特色教材建設成為“總師型”人才培養的有力支撐?!笆奈濉币詠恚瑢W校堅持以“總師育人文化”為引領,聚集國家戰略性新興領域進行教材規劃布局,創新教材“集中+動態”立項、認定等機制,構建“校-省-國家”三級教材獎勵體系,設立數字化(AI+)教材專項,成體系規劃、系列化建設AI賦能的國防特色精品教材。2021年,學校獲批了工信部“智能無人系統”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楊益新教授擔任基地負責人,支持“智能+陸??仗臁奔跋嚓P領域的教材建設與研究,依托該基地,規劃出版了60余部AI+教材。2023年,岳曉奎教授牽頭組建的“航空航天智能飛行器”教材建設團隊,入選教育部戰略性新興領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體系建設團隊。團隊聯合北航、哈工大、航天科工集團、科學出版社等多方教學、科研和出版優勢,建設出版了20部AI+航空航天學科專業核心教材,為培養航空航天領域新時代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提供堅實支撐。
圖3 航空航天智能飛行器系列教材
行動4:實施“AI+”做中悟實踐能力躍升行動
學校以“AI+”為核心驅動力,打造具有前瞻性、開放性和示范性的智慧實踐生態。依托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將AI技術與傳統教學深度融合,從實驗原理、過程可視化、模擬極端環境等多個維度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其中,機械基礎與航空制造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以科研項目內容為基礎,以智能化、系統性、虛擬性和創新性為特點,引用AI賦能設備認知、探索提升和場景應用全鏈條,構建了“理論實踐結合、設計制造貫通”虛實深度融合的智慧實踐課程體系。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實踐育人資源,建設智能無人系統創新實踐基地、智能飛行機器人基地、大學生人工智能競賽基地等多個“AI+”領域創新實踐基地,全面提升學生的AI技術應用能力與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素養。支持學生進行人工智能相關科研訓練項目的開發和研究,2024年度立項的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中,人工智能相關項目占比達30%。
圖4 部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行動5:實施“AI+”教學環境智慧升華行動
學校構建了“資源、平臺、實踐”三位一體的智慧型教學支撐環境,涵蓋智慧教學空間、數智賦能教學平臺及數字教學運行中心,通過三維建模、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優化教學過程管理,大幅提升教學資源共享與監管效率,實現教室環境和設備智能物聯管控、自主健康檢測和運維調度,為師生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建設了以高質量、多元化教育資源供給為核心的“翱翔學堂”,以AI智能能力開放平臺為驅動,促進教師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外國語學院開發的基于AI沉浸式VR口語訓練測試系統,幫助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身臨其境的口語學習和操練。計算機學院打造嵌入式智能感知虛擬實驗室,生成各種室內外泛在嵌入式智能感知應用場景和生動的課堂實驗教學道具。
圖5 教師利用基于AI沉浸式VR口語訓練測試系統開展教學
行動6:實施“AI+”教師授課能力提升行動
學校鼓勵引導教師將數字化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深度融入教育教學,注重在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的創新,運用知識圖譜、人工智能、微視頻等新形態數字化技術,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并達到廣泛共享、示范引領的作用。如數學與統計學院張瑩教授團隊精心打造首門基于“課程知識圖譜+AI”形式的新形態數字化課程——《微積分》。學校舉辦“101引領,AI賦能”校級101計劃與數智化課程建設雙選會,促進數字資源建設、智慧平臺搭建的交流共享;舉辦“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教學”主題培訓,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分享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的做法和經驗;積極開展基層教學組織研修工作坊、集體備課等系列活動提升廣大教師數智教學素養,每學期開放人工智能系列課程、數智化課程等課程供廣大教師觀摩;舉辦“DeepSeek與未來AI創新”公開課,深入探討AI輔助工具在科研與學習中的創新應用。
圖6 學校舉辦“DeepSeek與未來AI創新”公開課活動
行動7:實施“AI+”教學質量提升行動
學校聚焦AI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質量評價為突破口,創新構建“數智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圍繞課堂教學實效,依托AI技術打造“全鏈條動態監測平臺”,整合課堂行為識別、教學效果預測等功能,形成“AI診斷+專家研判”雙輪驅動模式,通過AI實時分析課堂活躍度、抬頭率、師生行為等。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智能分析,精準化向督導推薦聽評課程,包含學生評價問題、低分課程、評價較少教師、新進教師等,實現數據之間的互聯互動、精準評價。同時分析督導聽課完成率和覆蓋率,并進行現狀、趨勢與預警分析。通過對課程全方位大數據的分析,實時匯聚課程評價、課堂教學行為、學生作業質量、實驗項目完成度、學科競賽表現、學生成績分析等各類數據,構建課程質量分析模型。通過AI賦能,智能分析課程質量關鍵問題,并生成報告或預判性結果,實施課程的動態調整。
圖7 AI賦能的全鏈條教學質量動態監測平臺
作為工科強校,西工大將勇立潮頭,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總師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1. 做好AI賦能“總師型”人才培養改革頂層設計。堅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立足“三航”底色,深刻把握AI對人才培養帶來的影響,積極開展AI賦能“總師型”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完善組織、政策、經費保障機制,切實提高資源籌措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生態體系,以智助教、以智助學、以智助評。
2. 強化AI賦能教學模式改革和優質資源匯聚。鼓勵教師開展AI賦能本科人才培養相關課題研究并付諸教學實踐。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人工智能發展前沿,積極推動“AI+”專業超常布局。完善“AI導論課-素養課-融合課”分層分類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培養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加快“AI+”教材開發應用,對現有教材進行“新形態教材+數字教材+課程資源+實踐案例”AI賦能一體化建設和修訂。
3. 探索“AI+”招生工作改革與創新。建設智能招生宣傳平臺,為考生提供個性化的學校介紹、專業特色、招生政策、歷年錄取情況專業推薦、志愿填報建議等。打造“招生宣傳教師AI數字名片”,實現24小時在線咨詢服務。利用DeepSeek等大模型分析歷年招生數據、生源地教育水平及考生行為畫像,精準預測生源趨勢,動態調整分省招生計劃,及時調整招生宣傳策略,實現智能化招生大數據分析。
4. 推進AI賦能的教學管理與評價。不斷完善AI賦能的“全流程自動化、風險智能預警、服務精準觸達”的智慧教學管理系統,降低校院兩級行政負荷,提升師生服務體驗。不斷整合教學質量全流程數據,形成“監測-預警-反饋”閉環管理機制,精準定位教學薄弱環節。結合DeepSeek等大模型分析課堂行為識別技術,動態評估教師授課質量,生成教學能力畫像,為教師個性化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新時代新征程,學校將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錨定“127”近期目標和“天下工大、世界三航”遠景目標,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學變革,繼續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實干擔當、踔厲奮發,持續推進“總師育人文化”走深走實,不斷提升“總師型”人才培養質量。(來源:西工大教務部, 審核:傅茂森 王勁)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簡稱:高校聯盟)是由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東北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重慶郵電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曲阜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海豚大數據科技等全國54家高校、企業共同發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正式成立。迄今為止,聯盟發展會員300多家, 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聯盟由一批積極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教育事業的高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自愿組成的公益性、全國性學術交流服務平臺。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擔任聯盟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擔任聯盟理事長。聯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國家網信辦等政府部門行政管理和業務指導。聯盟主要工作是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
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稱是“山西省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經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管理委員會批準,于2023年10月在太原成立的第一批專業研究人工智能、賦能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獨立法人組織。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及理事會資源,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管理委員會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計劃,將研究院打造成為山西省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示范應用推廣平臺,同時面向全國開展人工智能業務。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擔任。研究院內設AI產業學院共建中心、實訓實習就業中心、實驗室建設中心、專家智庫等6個職能部門。歡迎加入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專家智庫,共同賦能高校AI人才培養及產教融合事業發展。
高校區塊鏈專委會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區塊鏈專委會(簡稱:高校區塊鏈專委會),是由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鄭州大學、貴州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山西農業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陜西師范大學、中國網安、海豚大數據科技等全國40多家高校、企業和機構共同發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廣東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發展高校及企業會員70多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陳純擔任高校區塊鏈專委會名譽顧問;福州大學教授蔡維德、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擔任高校區塊鏈專委會名譽主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區塊鏈中心主任陳鐘教授擔任高校區塊鏈專委會主任。高校區塊鏈專委會主要工作是促進高校區塊鏈教育,為高校區塊鏈專業建設及學科發展提供專家咨詢服務。
高校元宇宙專委會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元宇宙專業委員會(簡稱:高校元宇宙專委會),是由清華大學、湖南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汕頭大學、河北金融學院、保定市元宇宙協會、英偉達中國、海爾衣聯網研究院、海豚大數據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國20多所高校、企業和機構共同發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軟件與虛擬現實領域專家趙沁平擔任高校元宇宙專委會名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李伯虎擔任高校元宇宙專委會名譽主任;清華大學信息國研中心可信軟件和大數據部常務副主任邢春曉擔任高校元宇宙專委會主任委員。目前已發展高校及企業會員30多家。高校元宇宙專委會主要工作是促進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強校企合作、推動元宇宙專業建設及學科發展,為元宇宙教育教學提供專家咨詢服務。
高校數字經濟專委會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簡稱:高校數字經濟專委會),是由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印刷學院、西藏民族大學、河北金融學院、重慶財經學院、蘇州城市學院、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百度、海豚大數據科技等全國60多家高校、企業和機構共同發起,于2024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姜旭平、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賴茂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呂本富擔任高校數字經濟專委會主任委員。高校數字經濟專委會主要工作是促進高校數字經濟專業建設及學科發展,推動產學研合作,為高校數字經濟專業教育教學提供專家咨詢服務。
聯盟“資料圖書館”
微信咨詢
說明:轉載文章和圖片均來自公開網絡,推送文章除非無法確認,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往期精彩文章(單擊就可查看):
. 辦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