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嘉誠家族要賣掉在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而收購方是美國公司,這件事被各路媒體批判,但部分網友卻說這是李嘉誠的商業自由,那我們就來聊聊,這算哪門子的商業自由。
全球化的浪潮下,"商業自由"本應是跨國資本流動的通行證,卻在美國手中異化為打壓對手的權杖。從光刻機到航空發動機,從半導體到戰略港口,美國以政治操弄顛覆市場規則的行為愈演愈烈。
當中國以7500億元巨資欲采購257臺荷蘭ASML光刻機時,美國立刻嗅到危機。
2024年荷蘭政府在美國施壓下,對華禁售EUV光刻機,甚至撤銷NXT:2050i等中端設備的出口許可。諷刺的是,美國曾默許ASML通過"傾銷"中低端光刻機擠占中國本土企業生存空間,卻在上海微電子突破28nm光刻機技術后,緊急升級封鎖,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技術遏制,暴露其既要攫取中國市場紅利,又要扼殺技術追趕的雙重算計。
更耐人尋味的是,當中國宣布突破14nm光刻機時,荷蘭僅隔15天便撕毀禁令,印證了ASML總裁那句:"我們太自以為是了,中國有14億聰明人。"這場博弈揭示的真理是:商業自由從來只是強者的武器,弱者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破局。
韓國美格納半導體收購案堪稱美國"長臂管轄"的經典教材。
2021年中國私募基金智路資本擬以14億美元收購這家存儲芯片企業,這本是正常的商業并購,卻因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介入胎死腹中。四年后美格納市值縮水至1.5億美元,韓國企業接盤時美方卻集體沉默,所謂"國家安全"不過是打壓中國產業升級的幌子。
臺積電的"斷供令"則將雙標演繹到極致。
臺積電一邊接受美國650億美元建廠補貼,一邊對華為等中企關閉16nm以下先進制程。這種逼迫企業"選邊站"的行徑,徹底撕碎自由貿易的假面。而中國中芯國際14nm良率突破95%、華為光子芯片量產等反制措施,恰恰證明技術封鎖只會加速自主創新。
烏克蘭馬達西奇收購案更顯美國霸權的蠻橫無理。
這家曾為蘇聯圖-160轟炸機提供引擎的百年企業,在中企注資45億美元重生之際,遭遇美國全方位絞殺:從博爾頓親赴基輔施壓,到烏克蘭安全局突擊搜查,最終演變為烏政府強行國有化。當中國提起35億美元國際仲裁時,美國卻慫恿烏克蘭拒賠,這種踐踏契約精神的行徑,與海盜劫掠何異?
這場較量暴露出美國對航空技術代差的深度焦慮。中國天驕航空的遭遇警醒世界:在戰略產業領域,資本并購的脆弱性遠高于自主創新。而今中國渦扇-15等航發的突破,正是對霸權最有力的回擊。
當美國貝萊德以228億美元收購李嘉誠旗下43國港口時,"商業自由"的頌歌響徹西方輿論場。
這樁涉及巴拿馬運河關鍵節點的交易,實為美國重構全球物流霸權的關鍵落子:通過控制咽喉要道,可對中國貨輪加征150萬美元/次的"過路費"。耐人尋味的是,當香港特首李家超強調"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時,美國卻從未解釋其施壓長和集團、威脅武力奪回運河的合法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貝萊德與白宮的深度勾連:CEO拉里·芬克收購前密會特朗普,美政府同步起草《航運控制法案》打壓中國航運。這種政商合謀的"合法搶劫",將新殖民主義的本質暴露無遺。
美國商業邏輯是什么?
對中企并購扣"安全威脅"帽子,卻默許美資鯨吞戰略資產。
用《芯片法案》補貼本國企業,卻以"實體清單"阻斷他國創新。
借SWIFT、美元結算等金融武器,脅迫第三國配合圍剿。
這都是美國干的事。
這種雙標體系的本質,是將全球經濟秩序異化為"美國優先"的角斗場。正如梁振英所言:"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被欺凌的孩子。"當商業自由淪為強權的遮羞布,唯有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才能打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困局。
從ASML光刻機到巴拿馬港口,從美格納半導體到馬達西奇發動機,美國正在全球編織一張"順我者自由,逆我者封鎖"的霸權之網。但歷史早已證明:靠封鎖維系的技術優勢終將崩塌,華為麒麟芯片的涅槃、中國大飛機的騰空,都在宣告自主創新才是破局之道。
當某些人還在為"商業自由"的幻象辯護時,中國科技工作者已用實干證明:真正的自由,從來都是自己掙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