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之年,國產終端正以靜水深流之勢,完成從關鍵行業向全場景替代的戰略躍遷,終端產品安全、性能、生態等指標也悄然實現新一輪價值進化。
近日,聯想開天、紫光計算機、軟通華方、中興等主流整機廠商共同推出涵蓋日常辦公、科研計算、工程設計、專業創作等場景的10余款海光C86終端新品,打開了終端國產化從單點突破到全場景應用的進階通道。
毋庸置疑,在效率革命縱深推進的當下,關鍵行業生產力工具正從“可用”邁向“好用”,疊加信創產業政策東風和資本活水的雙重澆灌,國產終端向全行業場景攻關,進而賦能用戶從被動替代轉向主動迭進,自有其必要意義。
溯源:安全底座是“生存剛需”
去年10月,英特爾爆發的一場“安全門”危機,將非國產芯片底層的安全隱患暴露于聚光燈下。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在《漏洞頻發、故障率高 應系統排查英特爾產品網絡安全風險》一文中,列舉了近年來英特爾CPU被曝出的多個安全漏洞,矛頭直指其可靠性差、假借遠程管理之名監控用戶、暗設“后門”危害信息安全等問題。
如2023年8月,英特爾的Downfall漏洞影響其第6至11代酷睿、賽揚、奔騰系列CPU及第1至4代至強處理器,攻擊者可利用AVX2/AVX-512指令集中的Gather指令竊取多項敏感數據。
盡管研究者早前已向英特爾報告該漏洞,英特爾卻并未及時修復,仍繼續銷售受影響的產品,直至漏洞被公之于眾才被迫采取補救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當今信息技術發展進程中,Wintel架構(Windows操作系統+Intel CPU)長期主導著個人和企業計算終端市場。若CPU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其底層運行機制對用戶而言便如同“黑箱”,潛在的安全隱患難以被察覺。
有網安專家發出警示:“我們無從得知,美國國家安全局是否掌握了我們不知道的英特爾安全漏洞。”這種技術依賴帶來的安全風險不容小覷,輕則危及個人隱私與財產安全,重則可能對企業運營乃至國家信息安全構成威脅。
因此,安全始終是國內終端市場的首要考量因素。正是基于對信息安全和供應鏈安全的迫切需求,我國信創產業才得以快速發展,并推動國產CPU與操作系統等基礎軟硬件自主創新,重塑國產終端產品底座。
前瞻:場景應用是“實戰考題”
近年來,隨著信創工作的深入推進,信息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國產終端應用也迎來新的考題——如何在“安全可用”基礎之上,真正落地到千行百業的實戰場景。
從信創產業上下游來看,有四大產品環節構建起從底層架構到上層應用、從技術支撐到安全防護的國產化閉環。
基礎設施層面包含芯片、存儲設備、服務器及云計算平臺等;基礎軟件領域如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關鍵系統軟件;應用軟件領域覆蓋基礎辦公軟件、企業管理系統、工業控制軟件及業務流程優化解決方案等;信息安全領域則整合了安全防護軟件、硬件加密設備及安全運維服務等保障體系。
其中,芯片環節既是保障硬件安全的關鍵基石,也是聯動上層軟硬生態賦能終端產品場景化應用的核心紐帶。
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國產終端囿于芯片技術、配置和生態兼容能力,在多元化場景應用中面臨諸多挑戰。尤其在移動辦公領域,部分產品受限于性能和適配性,很難滿足用戶的多元化、專業化需求。
眾所周知,移動辦公場景對設備的輕便性要求較高,某些情況還要滿足多任務處理的算力需求,并兼顧功耗與續航。這對CPU的核心調度、內存帶寬及能效比提出了嚴苛考驗。再加上部分國產芯片路線生態薄弱,軟硬件適配能力有限,在持續高負載處理復雜任務時極易出現卡頓、延遲甚至強制降頻,進而影響工作效率。
可以說,能否讓國產化用戶從被動替代轉向主動選擇,完全取決于終端產品的場景實戰能力。只有從基礎軟硬件層面打破性能局限和生態壁壘,才能推動國產化終端從試點應用走向全面普及。
定策:全場景替代要“敢用好用”
當前的一個行業共識是:包括“CPU+操作系統”在內,國產終端的全場景應用能力,一方面要建立在核心軟硬件自主安全基礎之上,另一方面也有賴于“性能升級”和“生態協同”并行突圍,在終端用戶市場真正做到“敢用”及“好用”。
一位國產操作系統廠商高層坦言,操作系統平臺的適配選擇并非廠商自行決定,而是由用戶需求、市場選擇和國家戰略共同驅動。“操作系統必須嚴格遵循國家網絡安全要求,堅持軟硬件自主可控的發展戰略,同時滿足生態建設需求。”
上述人士指出,在與芯片廠商的合作中,他們著重把握兩大方向:一是充分發揮最新硬件產品的性能優勢;二是堅持開放創新的發展理念。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確保產品安全性,還能兼顧當前辦公及未來個人使用的多樣化需求。
這一策略同樣受到國產芯片廠商的認可。海光信息副總裁吳宗友認為,國產終端在全行業場景的落地,離不開軟硬件生態參與者協同賦能。“海光致力于打造更開放的軟硬件一體化生態模式,緊密聯動上下游伙伴推動全場景國產化突圍。”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產高端通用處理器龍頭,海光芯片性能始終跑在同代產品前列,而這種產業生態協同模式將海光芯片性能優勢充分釋放,并且在服務器等產品應用領域,成功復刻了高鐵、大飛機等國產化路徑。
目前,海光芯片路線已完成“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閉環,獨立實現多代通用處理器和協處理器的自主研發及商業化應用,并基于C86計算平臺構建出開放的產業一體化生態體系,相關產品在金融、通信、能源等領域順利實現規模化落地。
新一代C86處理器移動工作站及工作站
方案:C86技術下沉+生態聚合創新
模式成功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復制,而是發現更多的可能性。面向國產終端發展需求,新一代海光C86移動工作站及工作站悄然完成蝶變,基于服務器級芯片技術下沉和軟硬件生態聚合創新,為全場景終端替代提供了新的破題方案。
據悉,包括聯想開天、紫光計算機、軟通華方(清華同方)、中興等廠商在內,最近集中推出數十款C86處理器終端新品,全面覆蓋了國產化用戶從日常辦公到專業創作的多樣化需求。
作為終端核心硬件,C86處理器在性能、安全、生態等方面突破了移動端產品上限,全場景實測表現遠超上一代產品及國內同類旗艦芯片。
根據測試結果,C86處理器性能實現大幅躍升,移動工作站產品相較上一代單核性能提升62%,多核性能水平提升135%+;工作站產品單核性能提升43%,多核性能提升68%,可以比肩甚至趕超國際主流專業級芯片水準。
在安全層面,延續了海光自研安全體系的優勢,新一代C86處理器內置密碼協處理器CCP等多項安全技術,為終端應用帶來可信計算全套解決方案,并且不占用計算核心資源,打破了性能、安全與成本的“不可能三角”。
另外,基于海光C86生態優勢,該產品具備業界最好的應用兼容性,天然適配主流軟件生態,遷移部署無需犧牲效率和性能,可支持各類CAX工程軟件、EDA、BIM、3D等專業工具場景需求,充分保障終端產品應用能力。
在此基礎上,國產C86生態也迎來新一輪規模化擴張。據相關人士介紹,海光近期專門升級了面向C86生態伙伴的“星海計劃”,意在基于業務、技術、市場等領域的深度協作,充分整合產業鏈各方資源,支持全棧合作伙伴向全場景終端市場進軍。
如今,C86平臺已匯聚超5000家上下游伙伴,共同展開技術攻關、方案優化、應用創新及市場開拓,形成從芯片到整機系統、軟件應用的完整閉環。在效率革命持續深化的今天,終端市場的進化路徑愈發清晰,隨著全場景替代號角吹響,一個芯片自主、整機自強、生態自信的國產化體系正凝聚更強戰備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