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文小說連載之十八
談及通靈生物,除了小孩子,貓、狗、牛、烏鴉、鴿子、公雞、貓頭鷹等動物,也常被視作通靈的代表,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認知里。
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當這些動物遭遇不干凈的東西時,往往會有異常反應:貓會發出令人膽寒的尖叫,仿佛在與不可見的存在對峙;狗會狂吠不止,那叫聲中透著兇狠與警惕;牛會突然發瘋,不顧一切地狂奔;而小孩子則會被嚇得驚恐大哭,似乎被無形的恐懼籠罩。
對于這些現象,傳統觀念認為,這些動物皆是通靈的,能夠感知到人類難以察覺的神秘事物。從科學的角度解釋,它們的視覺、聽覺、嗅覺遠超人類或成年人。比如,它們能看見人類無法觸及的光譜范圍,能捕捉到人類耳朵無法聽見的超聲波,能聞到人類鼻子難以察覺的體味氣息。人類在幼兒期,往往也具備這種敏銳的感知能力,但隨著年齡增長,這種功能會逐漸退化直至消失。
接下來,要講述的便是一個 “人之將死,通靈動物有前兆” 的故事。
剛實行分田到戶的那幾年,在湘西永順的一個偏遠山寨,民風淳樸得如同山間清澈的溪流。對于那些無兒無女、年老后無人照料的 “五保老人”,當地流行著一種 “輪流供養” 的方式,以確保老人們能夠安度晚年。
這種供養方式,如今聽來或許覺得復雜,可在當時,執行起來卻很簡單。彼時,剛分田到戶,人多地少,田地對于農民而言,就是命根子,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誰家擁有更多田地,就意味著誰家更富裕,生活質量更高。
而對 “五保老人” 的供養制度,恰好與農民渴望額外獲得土地的心理緊密相連。打個比方,若是三家共同供養一位 “五保老人”,按照村規民約,會將老人的田地分成三份,每家分得一份耕種。相應的義務便是,在老人在世時,三家輪流照顧,根據老人的需求,時不時送去柴火、口糧和蔬菜,確保老人不會受凍挨餓。
盡管幾十年的時光如流水般逝去,但小時候的一些往事,依舊在記憶中清晰如昨。那時,我們家和另外兩戶鄰居共同供養的 “五保老人” 姓楊,因她排行第二,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 “楊二婆婆”。
楊二婆婆當時已八十多歲,在八十年代的農村,這已然算是高壽。不過,她的身體一直還算硬朗。為了減輕供養家庭的負擔,她每日堅持去山上撿些干柴背回來,還時常幫著供養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曬稻谷的時候,她會幫忙照看雞鴨,防止它們糟蹋糧食;油茶曬干后,她也會幫忙剝茶籽。
除此之外,楊二婆婆還有一手令人稱奇的 “絕活”—— 幫村里的小孩 “取黑”。她先是點燃三炷香,然后拿起一個裝米的升子,裝滿一升子糠,用布包起來,對著受過驚嚇的小孩,口中念念有詞。念的內容大多晦澀難懂,但最后幾句,村子里的人幾乎都耳熟能詳,那便是:“到一家,保一家,好一家” 。
神奇的是,每次取完黑,原本滿升子的糠,必定會有一角凹陷下去。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這方法看似簡單,效果卻出奇地好。那些原本夜間老是啼哭或者沒精打采的孩子,經楊二婆婆這么一 “操作”,還真就恢復了往日的活潑。
高壽、慈祥、善解人意,再加上這神秘的法術庇佑村民,楊二婆婆深受供養戶和村里人的好評與喜愛。
日子就這般不緊不慢地流淌著,樹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當年懵懂無知的小屁孩,如今也一個個背上了小書包,每日早出晚歸,腳步匆匆;曾經硬朗的中老年人,轉瞬之間,也都步入了風燭殘年。
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向喜歡四處走動的楊二婆婆,身影漸漸從村子里的各個角落消失。即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也要等到日頭高升,才偶爾能看到她拖著椅子,瞇著眼,在院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動也不動地曬著太陽。供養戶和村里的人,時常會過來探望,陪她嘮嘮嗑。
說來也怪,一天夜里,向來安靜祥和的村莊,突然被一陣 “咕…… 咕咕…… 咕…… 咕咕” 的叫聲打破了寧靜。這叫聲半含凄涼,半含恐怖,一聲接著一聲,從村頭傳到村尾,又從村尾傳回到村頭,持續了好幾個小時。
接下來的幾天夜里,村子上空總會準時響起這詭異的叫聲,連綿不絕,讓人聽了毛骨悚然。一些膽小的村民,天一黑就趕緊躲進被窩,尋求一絲安全感。
村里上了年紀的人,喜歡聚在一起烤火聊天。有人皺著眉頭,憂心忡忡地說:“這是貓頭鷹的叫聲啊。一般來講,貓頭鷹開始猛叫,很可能預示著要死人了。這次,楊老婆婆,莫非是熬不過去了?”
“不會吧,我看她這幾天就是精神頭差點,沒聽她說哪里不舒服啊。再說,貓頭鷹叫了,就一定意味著要死人?難道貓頭鷹還會算命不成?” 有人接話反駁,引得大家一陣哄笑。
“那可不一定,貓頭鷹雖說不會算命,可聽人家講,貓頭鷹嗅覺敏銳得很,能聞到人體死亡之前散發出來的味道,這也不是沒可能啊!” 看到大家嘲笑,有人趕忙為第一個說話的人幫腔。
“現在說什么都沒用,實踐才能出真知,過幾天咱們就知道了!” 有人趕忙打圓場。
農村里擺龍門陣就是如此,你一言我一語,話題從天文聊到地理,一會兒講迷信,一會兒說科學,大家互相打趣,講的人興致勃勃,聽的人也跟著起哄。
貓頭鷹叫過三天后,村子里一切照舊,并無異常情況發生。楊二婆婆也沒有如村里人所預測的那般,反而精神頭一下子好了起來。
那天又是一個暖陽高照的冬日,吃過早飯后,楊二婆婆又開始在村子里走動起來。她這家坐坐,那家聊聊,一整天下來,把村里一二十戶人家走了個遍。
正當村里人都為楊二婆婆恢復往日活力而感到高興時,村里一位老人卻隱隱有些擔憂。做晚飯的時候,他吩咐家里人:“今晚炒點好菜,給楊二婆婆送點過去,她的日子恐怕不多了。別看她今天精神抖擻的,很可能是‘回光返照’。”
晚輩們自然是言聽計從,老人的兒媳婦特意炒了一碗臘肉,分了半碗給楊二婆婆送去。楊二婆婆十分高興,連聲道謝,還回贈了滿滿一盆花生。
貓頭鷹叫過的第四天,天色由晴轉陰。一大早,供養戶像往常一樣,來到楊二婆婆破舊的老房子里。他一邊詢問老人還缺些什么,一邊想了解她的身體狀況。
可這次與往日截然不同,供養戶叫了好幾聲,屋里卻毫無回應。往常,楊二婆婆只要聽到有人叫她,要么會滿臉笑容地從屋里走出來迎接,要么會在屋里大聲回應:“在呢!”
供養戶心里犯起了嘀咕,他心想,楊二婆婆不可能這么早就出門溜達了呀。于是,他繼續一邊敲門,一邊呼喊:“楊二婆婆、楊二婆婆,開開門啊!”
一陣緊似一陣的敲門聲,一聲高過一聲的呼喚聲,把住在不遠處的鄰居也吸引了過來。兩人都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勁,一合計,決定撞開用板凳抵著的房門。
房間里的景象,瞬間讓兩人驚呆了:只見狹小破舊的屋子被收拾得井井有條,楊二婆婆把平日里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新褲子都整整齊齊地穿上了身,就連壽鞋也提前穿好了。老太太安詳地躺在床上,已然無疾而終。
出殯那天,天空飄著綿綿細雨。沒有任何人號召,村里的男女老少,無一遺漏,全都自發前來。大家都說楊二婆婆是個好人,一定要送老人最后一程。
神奇的是,自從楊二婆婆下葬后的當晚,村民們再也沒有聽到過貓頭鷹的叫聲,村子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仿佛一切都未曾發生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