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唯一一種動物,如果找尋不到意義,就生活不下去。那么,到底何謂意義,意義到底意味著什么,為什么人會感到空虛無聊,為什么人在獲得成就的同時內心還是空虛的,面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我們不妨走進日本精神分析作家泉谷閑示的世界,在《無意義的意義》這本書之中找尋到點滴的意義。
在書中,作者開篇就提及了這樣的一個詞語:自我。當抑郁來襲的時刻,其實就是自我被掐掉的時刻,一個人如果沒有自我的時刻,往往被外界推著向前,而不是自己主動向前,在這樣的被動的狀態下久了,就會形成這樣的一種怪圈,一旦慣性消失,人就沒有了動力,就會陷入抑郁之中不能自拔。
那么,一個人的自我,又是怎樣被掐掉的呢?在一個孩子的孩提時代,在其慢慢成長的過程中,當回答不的時候,其實就是自我的萌芽,如果在這樣的時刻,家長總是硬生生地將其回答不的權利給剝奪的話,他的自我就被掐掉了,而這也就會淪為無意義的根源所在。
在現實的臨床治療過程中,盡管可以采取多元的手法。但如果沒有找尋到這個被掐掉的自我的過程,往往是無效的治療措施。這也正是《無意義的意義》這本書帶來的最大的沖擊和啟迪。因為在這樣的沖擊和啟迪之下,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人生的真正動力絕對不是來自于外界,而是要來自于內心世界,在內心世界之中發出的動力,才是真正的動力。
于是乎,如何讓自我復活,這就成為最為重要的課題。作者從現實角度入手,從速成、粗制濫造、消費主義的層面上剖析出一個被動的人的概念。也就是說,無論表面上表現得多么積極,內心都是空虛的,實際都是被動的行為,也是一個被動的人,這就是現代消費型社會的本質所在。
各種成癮,吃喝嫖賭抽,都是消費主義在我們空虛時候的趁虛而入罷了。要戒掉這些癮,需要喚醒的不是別的,而是內心,是被掐掉的那個自我。
如今的短視頻時代,更能解釋為何讓無數的人成癮,當我們對質感到不滿足的時候,往往就會用量來彌補,但是量越來越大,質并沒有獲得滿足,于是就上癮了。在看短視頻的你我,對此是不是有著感同身受的體驗呢?
目的是目的,手段是手段,但現代模式讓手段變成了目的本身。比如,人是目的,最終人卻淪為了手段,成了工具。
尋找自我,才是本真所在。如果本真消失掉,人們就只能依靠被量化的碎片過日子,由此也就感到無限空虛,即使獲得,也是失望。而所謂的過上有意義的人生,酒水部要不斷地擴大對美和藝術的感知力,活在當下,感受美好,這或許才是有意義人生的關鍵。
《無意義的意義》,有著深深的哲學味道,在這樣的味道之下,也反思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可謂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