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里砰砰作響,油鍋里的溫度也好像跟著我焦躁的心情一起升高了,這是我第三次嘗試炸小魚了,前兩次的結果都讓人沮喪,要么裹的面糊太厚,炸出來像裹了一層厚厚的盔甲,魚肉都失去了鮮味;要么就是炸完沒多久就軟趴趴的,根本沒有那種酥脆的口感。
看著眼前一盤半成品,我幾乎要放棄了,難道炸小魚就真的這么難嗎?這時,我想起了我那在飯店當大廚的舅舅,他炸的魚,外酥里嫩,放涼了也不會回軟,簡直是完美的。
我決定向他求助,而他給我的答案,完全顛覆了我之前的認知,原來,我一直以來都用錯了方法,只用面粉或者淀粉,根本達不到那種理想的效果。
被忽略的秘密:不止面粉和淀粉
舅舅開始細致地講解起來,他說很多人在炸東西的時候,都習慣性地只想到用面粉或者淀粉,認為這樣就能讓食物表面變得酥脆。
但實際上,這兩種粉都有各自的特點,單獨使用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面粉的筋性強,吸水后容易形成面筋,炸出來會比較硬,口感不夠酥脆;淀粉雖然能帶來一定的酥脆感,但是保水性差,炸完后容易回軟,達不到持久酥脆的效果。
飯店里的大廚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答案揭曉:他們用的是面粉、淀粉和糯米粉的組合,而且比例也是有講究的。
舅舅告訴我,一般來說,面粉、淀粉和糯米粉的比例大概是5:3:2,這樣炸出來的魚,外皮既酥脆又不容易回軟。
糯米粉的加入是很關鍵的一步,它能增加面糊的粘性,使面糊更均勻地包裹在魚身上,同時也能賦予食物特殊的口感。
“還有,調面糊的時候,水溫也很重要。”舅舅補充道,“用冰水調出來的面糊,炸的時候會更酥脆。”他告訴我,冰水能降低面糊中面筋的形成,使面糊更加細膩,炸出來的食物口感也會更好。
操作細節:決定成敗的關鍵
光有好的配方還不夠,操作細節也是決定炸小魚成敗的關鍵,舅舅強調,魚的處理要到位。
要將小魚清洗干凈,去除內臟和魚鱗,瀝干水分,可以適量加入一些鹽和料酒腌制片刻,這樣可以去除魚的腥味,還能增加底味。
在掛糊的時候,要注意面糊的濃度,面糊太稀,裹不上;太稠,炸出來會太厚重。
正確的做法是,讓面糊能夠均勻地包裹住魚,但是又不會顯得太厚。
舅舅還分享了一個小技巧,可以在面糊中加入少許泡打粉,這能讓面糊更加蓬松,炸出來的魚也會更酥脆。
“炸的時候,油溫也很重要。”舅舅提醒我,“油溫太低,魚容易吸油,炸出來會油膩;油溫太高,容易炸糊。
一般來說,六七成熱的油溫是比較合適的。”他告訴我,可以用筷子插入油中,當筷子周圍冒出密集的小泡時,就說明油溫差不多了。
將魚一條條放入油鍋,注意不要一下子放太多,以免油溫下降,炸的過程中,要不時翻動,使魚受熱均勻,炸至兩面金黃即可撈出。
二次復炸:鎖住酥脆的秘訣
炸好的小魚,但是要達到飯店那種持久酥脆的口感,還需要一個關鍵的步驟,那就是二次復炸。
舅舅告訴我,第一次炸的目的是把魚炸熟,第二次炸的目的是讓魚的表面更加酥脆。
第一次炸好的魚撈出后,稍微放涼片刻,讓油溫升高到七八成熱時,再將魚放入鍋中復炸一次,時間不用太長,大概半分鐘左右,看到魚的表面顏色更深,變得更加酥脆即可撈出。
“復炸的這個步驟,千萬不能省略。”舅舅強調說,“這是決定炸魚是不是能保持酥脆的關鍵。”他還補充道,復炸時一定要注意油溫,避免炸糊。
聽完舅舅的講解,我決定再次挑戰炸小魚。
這次,我嚴格按照舅舅教的方法操作,從配粉到油溫,每一個細節都不敢馬虎。
當金黃酥脆的小魚出鍋的那一刻,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和我之前炸的那些“黑暗料理”簡直是天壤之別。
我迫不及待地嘗了一口,“咔嚓”一聲,酥脆的外皮在牙齒間碎裂開來,里面鮮嫩的魚肉帶著淡淡的咸香,簡直是美味極了。
更讓我驚喜的是,放涼一段時間后,小魚依然保持著酥脆的口感,沒有絲毫的回軟。
這真的是太神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