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遠走何方
請點擊藍字,想念我們
中國古代的百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一個群體,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且每年還要服大量的徭役,可以說一年到頭都沒有休息的時間。可是,就算如此勤勞努力,他們的生活始終處于極為低下的狀態。即便在被后世譽為“盛世”的時期,百姓們的生活也僅僅只是達到了勉強溫飽的程度。
以唐朝的“貞觀之治”為例,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統治下,社會秩序逐漸穩定,經濟開始復蘇。然而,這所謂的繁榮背后,百姓們依舊承受著沉重的負擔。為了修建諸如洛陽宮殿等大型工程,大量的勞動力被征調,百姓們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土地,拋下家中的農活,前往工地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而且,在軍事方面,頻繁的對外戰爭,如對突厥的征討,使得百姓們既要承擔兵役,又要為軍隊提供糧草物資。據史料記載,當時百姓繳納的賦稅種類繁多,除了田賦之外,還有戶稅、地稅等各種名目的稅收,百姓們辛苦勞作一年,收獲的糧食大部分都被征收,剩下的僅僅夠維持一家人的基本溫飽。
然而令人嘆息的是,在如此艱難的生活處境下,很多老百姓卻沒有真正地去反思造成這種困境的深層原因。他們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束縛,選擇了安于現狀,認為這些苦難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或者是命中注定應該承受的。
這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因素,在古代社會,統治階層一直致力于向百姓灌輸“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理念。像儒家經典中所倡導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本意是教導人們在遇到問題時,要從自身出發尋找解決之道,培養個人的品德修養和責任感。
然而,在實際的社會統治中,這一理念卻被過度解讀和利用。統治者不斷地向百姓強調,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不公,都應該先反思自己的不足。“故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以及“晝之所為,夜必思之”等言論,也都被用來強化這種思想。
在這種長期的思想灌輸下,一旦出現問題或者遭遇不公平的事情,百姓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反思,在自身上找原因,讓他們覺得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
每一次繳納完沉重的賦稅,看著家中所剩無幾的存糧,他們便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夠勤勞,沒能開辟出更多的田地;每一回遭遇疾病侵襲,卻因沒錢醫治而痛苦煎熬時,他們會責怪自己平日不夠節儉,沒有積攢下足夠的錢財;當自家孩子因貧困而無法讀書識字,失去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更是滿心自責,認為是自己沒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這樣周而復始的反思循環中,他們逐漸陷入了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的深淵。他們打心底里覺得,自己所遭遇的一切苦難,無論是食不果腹的饑餓,還是衣不蔽體的寒冷,又或是被權貴欺壓的無奈,皆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的行為、能力或品性存在缺陷,才一手造成了這般悲慘的生活境遇 ,卻從未想過這背后或許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因素。
當然,在廣大的百姓群體中,也不乏一些聰明且有覺悟的人。他們開始敏銳地察覺到社會的種種不公。他們看到,許多貴族生來就不用從事任何體力勞動,卻能夠憑借世襲的特權,享有巨額的財富。在周朝實行的分封制下,貴族們通過血緣關系,世代繼承著大量的土地和財產,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而普通百姓,無論多么努力地勞作,都難以擺脫貧困的狀態。官員們拿著從百姓手中征收來的稅賦,卻沒有將這些財富用于造福百姓,反而中飽私囊,生活奢靡。
皇帝的兒子們,僅僅因為出生在皇室,什么努力都沒有付出,就能夠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享受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普通百姓,在見到官員時卻要下跪行禮,在社會地位上明顯低人一等,這種不平等的現象讓他們感到憤怒和困惑。
為了化解百姓心中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穩固自身統治,統治者巧妙地將“命”這一概念與儒家思想相融合,精心編織出一套看似合理合法的理論體系,以此來闡釋社會中種種不公平現象,進而消解百姓內心的反抗意識。
統治者大力宣揚“命”的觀念,聲稱世間一切不平等皆由上天預先注定。在他們的話語體系里,上層人士無需付出辛勤勞作,卻能坐擁巨額財富、享受榮華富貴,而普通百姓即便日夜操勞,卻依舊深陷窮困潦倒的泥沼,這一切都是命中既定的安排。
在這種解釋下,財富、地位與努力似乎毫無關聯,一切都被神秘的“命”所左右。而儒家思想在這一過程中被賦予了特殊使命,成為了鞏固這種不公平秩序的理論支撐。儒家強調“禮”,主張社會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各階層應安于本分,不得僭越。
《論語》中提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明確了君臣父子之間的等級秩序,這種秩序被統治者延伸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用以強化階層之間的差異。在這種觀念影響下,社會被劃分成不同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其特定的行為規范和社會地位。
對于命運,儒家雖未單純強調宿命論,但一些觀點卻被統治者利用來為不公平的社會現狀背書。例如,孔子所說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其本意或許是在面對人生無常時,倡導人們保持豁達的心態,不過多糾結于人力不可控之事。
然而,統治者卻斷章取義,將其解釋為每個人的富貴貧賤都是上天注定,凡人無法改變。他們宣稱,普通百姓生來就被命運安排為窮奴才命,這是不可違抗的天命,他們應該接受自己的卑微地位,辛勤勞作,默默承受生活的苦難,而不應有任何反抗的念頭。
與之相對,那些達官貴人則被視為是命運的寵兒,生來就擁有富貴命。他們憑借著家族的世襲特權,無需付出太多努力,便能享受榮華富貴。這種對命運的解讀,進一步加深了社會階層之間的鴻溝,使得底層百姓在心理上更加認同自己的悲慘境遇是無法改變的。
皇帝更是被尊稱為“天子”,這一稱謂源自儒家的“君權神授”思想。統治者利用這一觀念,宣稱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上天派來統治百姓的。既然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那么百姓對皇帝的統治就必須無條件服從,任何反抗行為都被視為對上天的大不敬。在這種思想的籠罩下,百姓們的思想被嚴重禁錮,逐漸失去了反抗的意識。
他們很少有人會明白,如果整個社會的百姓都非常努力,卻依舊無法擺脫貧困,那么問題的根源很可能并不在于百姓自身,而是在于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此時,真正應該反思的不是百姓個人的過錯,而是整個社會制度的缺陷,人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改進這個不合理的制度,讓自己能夠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當百姓有了這種思想,社會就會形成一股可怕的合力,這對于統治者來說是絕對不允許有的,為了讓老百姓變成溫順的綿羊,他們忽悠百姓要不停地自我反思,要接受所謂的命運,這樣統治者一切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都有了“合理”的解釋,特別是分配機制的不公平被徹底掩蓋了下去。
而百姓就在這種思想統治下一直過著勤勞卻貧窮的生活,他們燃燒自己的生命,讓統治者們過上了奢靡無度的生活!直到現代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想開始覺醒,生活才有了質的飛躍,百姓也才徹底擺脫了身上的重擔!
撰文 : 藝笙君
排版 : 藝笙君
審稿 : 藝笙君
請點個“贊贊”和“愛心”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