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盆景《覓幽圖》創作過程曝光
黃 守 賢
圖1 2019年10月,我受邀參觀了香港紹鋼鐵有限公司在武漢設立的盆景園——鼎園。在園中,我發現了約100棵1999年春托插而來的對節白蠟小樹。這些小樹因常年缺乏管理,葉片稀疏,長勢不佳,已呈現老態。于是,我決定將這些小樹購回進行養護
圖2 兒時穿梭在山林之間的童趣,時常腦海中蒙繞,每遇山林曠野,我便會尋覓其中。鼎園素材的結緣,促成了我在盆景中營造覓幽心境的美好愿望。2019年11月,我從這些小樹中精心挑選了9棵風格較為統一的素材,對樹冠進行重剪,以待拼栽
圖3 將修剪好的樹木分為兩組,組合于漢白玉盆中,采用溪間式布局營造地形,并以石灰石筑岸,完成首次制作。此時樹體形態并不成熟,水面過于狹小,溪邊的石頭有堆砌合圍之感,呆板刻意,缺乏靈動感
圖4 2020年8月,最右側的配樹因缺水死亡。其余樹木長勢也不佳,于是將其移至紫砂盆中蓄養
圖5 2020年9月,在漢白玉盆中重新拼栽此時主體右邊有缺失,叢林整體張力不足,輕重失衡
圖6 添加配樹,以平衡整體景觀的視覺效果。同時,整理土球,以便在后續造型中擴大水面面積。確定好布局后,移至紫砂盆中養護
圖7 2021年2月,孝感盆景協會會長李鶴鳴來園中看到蓄養中的樹木,認為對節白蠟樹體顏色偏灰白,植于漢白玉盆中,色彩搭配顯得較為單調,缺乏鮮明的對比。于是贈我一些黑色的龜紋石,建議以龜紋石制作駁岸,增強對比,益顯叢林野趣
圖8 此時樹木長勢良好,樹體的骨架基本呈現,再次上盆制作
圖9 增加配樹,豐富作品的層次感。體布局水陸兩分,左右兩側主次分明,反復調整樹木的位置、姿態和角度等,使樹木間形成顧盼呼應的態勢
圖10 布石時注意主次、虛實、爭讓等關系,避免過于規整或雜亂無章,以形成自然而不規則的水岸線,從而營造出豐富的水面開合空間
圖11 點石、鋪苔,完成制作。“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整體布局做到藏露有法,以求整體達到“依自然天趣,創自然情趣,又還自然天趣”的目的
圖12 2021年6月,林幽景深,野趣盎然。父親贈我一首詩:“澗溪清澈繞山深,高林蔥花向日欣。萬里江鄉多旗旋,覓幽還待有心人。”取詩中“覓幽”意,題名為《覓幽圖》,參加第三屆中國杯盆景大賽,幸得評委青睞,榮獲金獎
圖13 撤展后仔細推敲,總覺得枝條密度不夠,整體缺乏厚重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決定重新上養護盆復壯,增加枝條密度,以增加“古樹”之態。復壯過程中,注重枝條的培育和修剪,使其分布更合理,形態更自然
圖14 2022年12月,整體還原,作品更趨成熟
圖15 2024年7月,樹勢豐滿,樹石之間的結合也更緊密,但枝條密度過大,散而無形。對樹體進行重剪,修剪時注重枝片的穿插、局部空間的對比、整體氣韻的流動,達到以空顯實、以少勝多的目的
圖16 2024年10月,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盆景展并獲金獎
這批對節白蠟從1999年春托插至今,已歷二十余載。在我身邊的五年里,作品經過反復調整,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整個過程我也一同成長,對水旱盆景的創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創作盆景并非簡單地再現自然,而是作者通過長期對自然的感悟,借助樹石等素材對自然進行高度提煉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要傾注情感。一件優秀的盆景作品,只有先打動自己,才有可能打動別人。與其說是在“造景”,不如說是在“造境”“造趣”。胸中有真意,景外方能見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