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的才能,起碼是得到兩大元帥衷心認可的。革命戰爭時期,他們都曾成就過鄧華。抗美援朝戰場上,陳賡大將還排在鄧華上將身后過。59年后的和平年代,兩元帥在同一時期對鄧華的態度和影響截然相反。
抗美援朝戰場是有別于國內之前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它有些獨立和非凡。能上朝鮮戰場的部隊和將領,起碼是得到軍委認可的。鄧華到朝鮮戰場的過程頗為曲折,原定人選其實是黃永勝。
1950年7月13日上午,鄧華在位于廣州東山第15兵團司令部,接到四野政委兼總政主任羅榮桓的電話。羅榮桓因病沒有隨四野大軍南下,打到南海邊。這通電話是他從北京打來的。
羅榮桓告訴鄧華,軍委決定調他出任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第13兵團司令,并迅速率領13兵團北上鴨綠江,進行布防;除此之外,軍委還決定以第13兵團為基礎,組建起東北邊防軍,負責東北邊境的安全,15兵團部機關與13兵團部機關直接調換。
羅榮桓還順帶告訴了鄧華一個特別消息:“做好時刻渡過鴨綠江,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的準備。”鄧華聽后虎軀一震,猜想連篇,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所以沒有多問,只說了一句:“是,收到!”
這樣的調配安排,既合理又不合理。當時15兵團剛結束解放海南島戰役,13兵團不久前也參加了衡寶、廣西戰役,但強度不是很高。13兵團和15兵團又都歸屬于從東北走出的四野建制,所以有此安排也是正常。
但為什么又讓鄧華帶15兵團司令部跟13兵團司令部進行調換呢?坊間有傳聞是13兵團司令黃永勝不愿去朝鮮打仗,找關系換成鄧華的。
把黃永勝換成鄧華,確是101所為,但跟黃永勝有沒有找關系無關,更不是對黃永勝的保護(有人講101自己都不上,不讓黃去是保護),只是因為101認為黃永勝不如鄧華,僅此而已。抗美援朝是當時新中國最大的事,必須慎之又慎、選用能將;如若不然,毛主席、彭德懷肯定不會同意。
類似的調換,在鄧華和黃永勝之間不止發生過這一次。抗戰之初,紅一軍團二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685團,團長是黃永勝,副團長兼政訓處主任(相當于剛撤銷的政委職務)是鄧華。
部隊從三原誓師出發,沒走多遠就出問題了:黃永勝和鄧華之間出現了不好調解的矛盾。兩人在紅軍時期也搭檔過,也是鬧得不歡而散。
還在后方開會的115師師長101,當即對685團的領導班子進行調整:黃永勝去獨立團做楊成武的副手,當副團長;鄧華繼續留在685團,調了還在抗大學習、尚未結業的楊得志來做團長。
黃永勝的缺點十分明顯,他是純粹的軍事干部,行軍打仗、排兵布陣是把好手,在部隊里喜歡一個人說了算。鄧華是政工干部,但帶兵打仗也不是外行,而且是心思縝密、原則性強的主。
不同于文武雙全的鄧華,基本一輩子沒干過政工的黃永勝明顯嚴重偏科。抗美援朝是一場十分特殊的戰爭,調13兵團去又是打前站和組建東北邊防軍,明顯不是黃永勝玩得轉的。
無奈之下,軍委只能把兩個兵團司令部進行一個整體調換。如果不是黃永勝實在干不了,哪會這樣折騰,搞這么麻煩。這不是101一個人的意見,軍委會議上羅榮桓、劉亞樓也是這樣認為的。
鄧華率領部隊就位,然后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根據現有情報分析,給出美軍主力將在仁川登陸的明確判斷。麥克阿瑟實施仁川登陸計劃前,還在擔心這會不會泄密。可惜,朝鮮人民軍沒有抓住這個機會。
志愿軍入朝作戰后,新中國的許多名將都入朝輪戰過,如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楊得志、楊勇、許世友、李志民等等,但在彭德懷眼里,他們都比不上鄧華。
陳賡到抗美援朝戰場后,鄧華幾次主動讓位,表示自己去做兵團部工作,第一副司令讓給他(陳是第二副司令,鄧是第一),都被彭德懷壓下去了。朝鮮戰場上,鄧華應該是彭德懷最滿意的搭檔兼部下了,甚至能到有史以來的地步。
在志愿軍司令部工作過的同志都說,彭總誰都罵,就是沒罵過鄧華。兩人應是互為知己了。
59年廬山會議后,鄧華因為彭德懷仗義執言,遭到猛烈批判和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最后還因不低頭“歸從”101,從此離開軍隊,來到四川主管從未涉及過的農機工作。
不過即便如此,他也憑借著強大的毅力、在其位謀其政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學有所成,能夠暢通進行全省農機的領導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