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設為標,獲取AI深度洞察)
全文 5,000字 | 閱讀約16分鐘
上周,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印度訪問期間接受了獨家專訪,出人意料地點名肯定了中國AI初創公司DeepSeek的技術創新能力。
"這是一次極其重大的、深遠的技術進步。將來某個階段,它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各項活動。"蓋茨在訪談中評價AI的影響力時如是說。當被問及創新源頭時,蓋茨直言:"有時候小公司某個突破會引人注目,比如中國的DeepSeek,但很快大企業也會追上,所以整體來說,這個領域的創新速度空前之快,幾乎是公開競賽。"這是他首次公開評價這家中國AI企業的技術實力。
在談到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時,蓋茨認為:"就眼下而言,臺灣地區在芯片制造上最強,美國則在芯片設計上依然保持領先。韓國的芯片行業也很突出。"而對于印度的AI策略,他給予了積極評價:"我覺得印度在這方面做得很對。印度的主要著力點在于'應用',也就是把現成的基礎模型或者開源工具拿來,結合本地需求加以改進。"
一、富足的技術革命
主持人:當前,有一件讓商業人士既感到不確定,也多少有些心神不寧的事情,那就是人工智能(AI)。坦白說,我自己對它沒有什么特別新穎的問題,但我也從來沒有得到過很滿意的解答。所以,今天我想跟您聊一些關于 AI 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到底應該對 AI 有多緊張?或者換種說法,人類與技術之間一直有種對立或者博弈的說法——在您看來,這會如何演變?”
比爾·蓋茨:這是一次極其重大的、深遠的技術進步。將來某個階段,它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各項活動。我曾經參與過的那場‘革命’,是讓計算機變得廉價、甚至幾乎免費。當我年輕的時候,如果聽說哪兒有臺閑置的電腦,可以在夜里用,我就會跑過去,哪怕是翻窗進去,都想要爭取使用時間。因為當時的電腦資源實在太稀缺了。如今,我們已經習慣了個人電腦一天只用幾個小時,也不會覺得這樣很低效。可是現在,真正稀缺的是‘智能’。不管是頂尖醫生、優秀工程師,還是負責打電話給客戶做銷售或支持服務的人才,智慧或者說‘智能資源’依然很有限。通過人工智能,我們確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讓它的可靠性提升,但連這方面的進展速度也非常驚人。要讓 AI 完全可靠,這依舊是 AI 領域里最棘手的難題,可即便如此,我們已經能用 AI 解決許多非常復雜的問題。有些問題,AI 的表現已經超越人類水平。當然,由于它并不完美,還存在不夠可靠的問題,所以很多人會猶豫:我們該把它投入哪些領域? 不過,如果應用得當的話,AI 將會在醫療、教育等領域迅速鋪開。接下來的幾年里,這些領域的變化會很明顯。我這次在印度見到很多先行者,他們正在努力推動人工智能在健康與教育等領域的應用。無論時間表如何,等到 AI 的能力和可靠性都成熟后,就會進入一個‘智能幾乎免費’的世界。到那個時候,不管是發明新藥、寫提案,還是打銷售電話,都可以用軟件來完成。過去,我們面對的是各類人才短缺——醫生短缺、教師短缺等等。但在新世界里,你可以隨時調用醫生的專業知識,也可以擁有數量無限的個性化、高水平教師、導師,而且他們還能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和動機來鼓勵你。對人類而言,這會是一次意義重大的轉變。”
主持人:聽上去的確很美好,但工作機會又該如何呢?機器取代人之后,大家會不會失業?畢竟過去人活著就要工作,這似乎是一種社會分工的體現。”
比爾·蓋茨:‘工作’其實并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需求,工作只是因為過去資源匱乏。比如,‘必須有人去耕田、必須有人去開卡車’。一旦某些工作可以交給機器,那么系統自然就會發生改變。我們的市場和定價體系,包括教育方式,都建立在培養人類智能去提供各種服務的基礎上。一旦人工智能讓‘人類智能’不再是稀缺資源,我們就會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也會面臨更多哲學層面的思考,比如‘那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我們怎么去獲得成就感?’等等。對于在‘匱乏世界’里長大的人(我自己就是70年都在這種模式里),要完全轉變觀念并不容易。但新一代的人,或許從小就習慣了‘不再匱乏’的世界,他們會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二、 工作的未來
主持人:印度有五億多25歲以下的年輕人,正打算接受教育或者已經受教育,他們大多也想找工作。您覺得 AI 會妨礙他們找工作嗎?或者換句話說,AI 的發展會不會讓他們的就業前景更加艱難?”
比爾·蓋茨:其實社會可以選擇讓機器接手哪些工作,也可以選擇在一些領域不讓機器介入。‘需要工作的人’這種概念,本身是基于短缺而形成的思維模式。但如果你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的整體產出——比如糧食、醫療服務等——將不再需要每個人都投身工作才能維持現有水平。這樣就多了選擇余地:我們可以限制機器在某些方面的使用,也可以鼓勵它更多地去創造價值。這種思維和我們目前的工作邏輯并不相同。”
主持人:說到全球人口,有沒有一種完美的人口規模?比如地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或者說,我們是否應該鼓勵或者限制人口增長?”
比爾·蓋茨: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交給個人來決定。每個家庭自己決定要幾個孩子,而不是由上而下強制實施。那些政府強制節育或控制生育的做法,其實侵害了個人自由,而且往往還會帶來負面影響。當然,有人會說,人口越少排放就越低,但同時經濟增長也會受到影響,然后又要引入移民,這往往會成為政治問題。其實從地球承載力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有很大空間,并不至于人口突破地球極限。隨著社會富裕程度的提高,生育率一般都會下降。最極端的例子,比如韓國的生育率就很低。中國人口也開始萎縮,每年都少一點。印度也在放緩,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主要在南部)。所以印度人口增長率其實也不是很高。美國比較特殊,合法和非法移民對其人口的影響都很大。美國的未來人口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移民政策是否持續開放。但并不存在什么‘最佳’的人口數字,這個完全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至于我和我的基金會,我們在做的事情包括幫助那些想要在家庭層面做生育間隔或數量限制的人,確保他們可以獲得相關的工具和服務,這是我們能幫到的地方。”
主持人:最后一個有關 AI 的問題,然后我們做個小游戲。您覺得印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如何?或者說,印度要怎么在 AI 方面做好布局?”
比爾·蓋茨:我覺得印度在這方面做得很對。印度的主要著力點在于‘應用’,也就是把現成的基礎模型或者開源工具拿來,結合本地需求加以改進。如今,AI 的前沿研究大多發表得很公開,很多最新模型都是開源的。哪怕它們在某些基準測試(benchmark)上只落后幾個月,也能很快趕上。所以即便最頂尖的研究團隊主要在美國或中國,印度也不會真正落后。大家可以把最先進的模型拿過來,然后把印度本地語言、方言、農業場景等數據融入其中,來幫助印度農民,或者提升本土的各種行業效率。也可以用于國防領域,只要將模型加以改動,就能很快跟上最新進展。至于‘造芯片’這件事——如果印度能夠在芯片制造上具備競爭力,那自然值得去做。但如果只能靠大規模補貼,去維持一個永遠無法自我持續的芯片產業,那就沒必要。美國可能會堅持自己做芯片,是出于‘供應鏈安全’和‘地緣政治’的考慮,怕跟別國鬧翻了之后買不到芯片。但印度真正要自己做芯片,也應該是因為有實際競爭力,而不是僅僅靠財政補貼把產能硬撐起來。”
主持人:那么關于 AI 帶來的巨大計算需求,印度有沒有能力在能源和電力供應方面跟得上?我之前聽人說過,每一條 ChatGPT 查詢都相當于消耗 10 部 iPhone 的電池電量,這可是非常驚人的能源消耗。更別提將來AI的用量只會越來越大。”
比爾·蓋茨:AI 的整體用電負荷,未來可能會占全球用電量的 10% 到 15%。但相比于我們把所有汽車都變成電動汽車,或者用電來替代傳統能源(比如給鋼鐵和水泥工業做電氣化),AI 所用的電量還是要少一些。而且很多數據中心買電的時候,更傾向于使用清潔能源。所以如果電力供應商說:‘我們只能用新建的燃煤電廠來滿足需求’,那些科技公司往往會猶豫,甚至可能愿意出錢去推動核能或者更多清潔能源的發展。另外,有關 AI 的能耗到底會不會飆升到非常驚人的地步,這里也有很多未知數。人類大腦消耗的能量其實非常少,但目前的 AI 模型同等認知層面的能源效率,和人類大腦相比差了大約一萬倍。所以,進化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存在的可能性:可以大幅度降低計算能耗。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我們能把這‘一萬倍的差距’消減多少呢?如果能做得很好,很多人對‘AI 會極度耗電’的擔心,也許就不成立。但目前大家都不想錯失良機,像谷歌、微軟等大公司就會爭先恐后地建立更多數據中心來搶占 AI 賽道。我們也確實可能出現‘過度建造數據中心’的情況,就像歷史上許多產業在爆發期常常會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但你并不知道這個拐點會在三年后、十年后還是十五年后才到來。一旦賭錯了,企業會因此破產,所以他們寧愿先超前布局,哪怕后面出現過剩。”
三、中國DeepSeek崛起
主持人:我看很多重大技術創新的顛覆性往往來自‘后來者’,比如中國企業在制造領域的效率提升,就把不少老牌企業甩在后面。”
比爾·蓋茨:是的,但也要看到,大多數‘創新’其實仍然來自有龐大研發預算的現有大企業。因為它們有資金、有大量頂尖人才,能不斷投入研發。當然,時不時也會有新公司崛起,打破舊格局,就像英偉達在芯片領域、OpenAI 在 AI 領域。但如果你回頭看整個創新史,像英特爾這樣的大公司其實在芯片技術上貢獻了很多年。只是當英特爾走下坡路時,英偉達站了出來,就顯得非常耀眼。同樣在 AI 里,微軟、谷歌、OpenAI 的研發也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中國那邊有阿里、字節跳動等,做得也很好。有時候小公司某個突破會引人注目,比如中國的 DeepSeek,但很快大企業也會追上,所以整體來說,這個領域的創新速度空前之快,幾乎是公開競賽。
主持人:‘硅谷與華盛頓特區’之間的關系將會如何?又應該如何?
比爾·蓋茨:我覺得政治家們應對 AI 會比較吃力,因為他們本身對技術不熟悉,而 AI 的進展速度又太快。2024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其實都沒怎么討論 AI 政策。幾乎沒人說:‘這個候選人 AI 政策好,那個不好。’但我預測到 2028 年,這將成為最重要的三大話題之一。因為大家會開始看到不僅是‘白領 AI’,還會有‘藍領 AI’,包括各種機器人開始替代體力工作。就算 2028 年還不夠明顯,最晚 2032 年,勞動力市場的轉變一定已經開始。到那時,硅谷與 DC 必須就政策進行更多對話。至于這關系是好是壞,我傾向于樂觀。因為我還是希望多說點正面話。
主持人:那關于‘芯片之戰’,您覺得哪國會贏?又有沒有輸家?
比爾·蓋茨:就眼下而言,臺灣在芯片制造上最強,美國則在芯片設計上依然保持領先。韓國的芯片行業也很突出。所以說,芯片會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只要供應鏈順暢,就不會有真正的輸家。不過,如果臺灣發生沖突、產能被摧毀,那全世界都會陷入嚴重的‘缺芯’局面。現在也有一些全新理念,可能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制造芯片,這些還在研發階段,5到10年后也許會成熟。
四、未來展望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您對 OpenAI 的投資很興奮,那從投資者的角度看,是否也有讓您感到擔憂的地方?
比爾·蓋茨:AI 整體上讓我有些擔憂,因為它的潛力太大,人類必須非常慎重地去運用。可 OpenAI 這家公司本身我覺得沒有什么可怕的。他們的團隊和領導者我都認識,我跟 Sam Altman、Greg Brockman 等人都合作過,他們都很出色。
主持人:如果讓您展望未來十年,您會投資哪個經濟體來獲取更高收益?美國、中國還是印度?
比爾·蓋茨:要是你說股票市場,印度的股市里也已經反映出部分增長預期。印度現在討論的是‘增長率是 5% 還是 10%’,而美國很難保持這么高的增長率。美國作為一個富裕國家,如果能維持 2.5% 到 3% 已經不錯了。印度只要保持良好態勢,增長率會非常可觀。而且政府手里的資源也會更多,可以投入到醫療、教育等領域。對印度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局面。
主持人:我想問一個稍微偏哲學的問題,分兩部分。首先,如果能源變得更高效,而財富似乎又與能源密切相關,您覺得我們能否更快地達到全球總財富‘千萬億美元’的目標?第二個問題是,在發現 AI 之后,您對‘人類智慧’或‘人本身’的看法有什么變化嗎?
比爾·蓋茨:我對未來能源非常樂觀,無論是核裂變還是核聚變,都可能在未來大幅降低成本,甚至比現在的太陽能、天然氣或煤炭都要便宜。這會帶來好處,因為它能提供穩定電力,不受天氣影響,可以建在靠近負載中心的地方,會在全球范圍內促進發展。至于 AI 改變我們對‘人類’的認知,這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有人認為人類還沒準備好迎接 AI,應該先放在一邊,先讓人類社會自己和睦相處,再打開這個‘潘多拉魔盒’。比如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也有類似的觀點。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按下暫停鍵。那些公司和國家都有各自強烈的動力去推動 AI 發展。要是誰說‘我們暫停吧’,很可能就會落后。所以 AI 不會放慢腳步,我們只能學著去適應。經濟學家、哲學家、宗教界人士都應該思考在一個‘資源過剩’的世界里,我們的價值觀和生存方式會怎樣演化。這個問題十分宏大。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1yfTbrWyw&t=5982s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