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榮
1988年,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正式成立。三十多年來,隨著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的醫學倫理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理論本土化等方面蓬勃發展。2024年12月,分會第十屆委員會成立,廣州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劉俊榮教授當選主任委員。為進一步了解分會發展歷程、未來工作重點、學科建設方向等,本刊特邀劉俊榮教授進行經驗分享。
▋建設醫學倫理學教育體系,實現醫學倫理學本土化發展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醫科院校就開始設立醫學倫理學課程或者醫學倫理學教研室。隨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頒布為醫師資格考試中的醫學倫理考核奠定了基礎。從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第三、四屆主任委員李本富教授,第五屆主任委員張金鐘教授,到我擔任國家醫師資格考試醫學倫理學試題開發專家組組長,包括現在的副主任委員曹永福教授、陳旻教授等,都積極參與醫學倫理相關的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工作隊伍中。”劉俊榮教授指出,“除此之外,醫學倫理學的二級學科的博士點建立,為醫學倫理學的人才培養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隨著醫學倫理學在中國“落地生根”,如何讓中國醫學倫理學規范化發展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為此,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文件:2007年,《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發布;2016年,《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發布;2023年,《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發布。劉俊榮教授強調:“在理論反思的創新方面,我們始終堅持立足中國大地,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去推動我國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和教育本土化發展,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倫理學體系,包括特色的育人功能、特色的制度引領,特色的價值理念和特色的文化傳承。”
▋加強倫理審查制度建設,在世界發出中國之聲
倫理審查制度是推動科技向善的重要手段。1989年,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委托“天津市醫德法規起草組”起草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組織規則》(草案),并在1990年倫理法規委員會會議上進行討論。1995年,分會對《醫院倫理委員會組織規則》(草案)作出修訂,改稱《醫院倫理委員會組織規程》。
2017年,時任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第八屆候任主任委員的叢亞麗教授代表分會參加了第68屆世界醫學會大會,同行的中華醫學會成員共有5人,這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工作成果是通過了修訂的《日內瓦宣言》。2022年4月,世界醫學會理事會決定成立《赫爾辛基宣言》修訂工作組,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第九屆主任委員叢亞麗教授作為中國代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醫學會代表共同擔任工作組成員,推進《赫爾辛基宣言》新一輪修訂工作。2024年,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的第75屆世界醫學會全體大會正式通過了《赫爾辛基宣言》最新修訂版本。中華醫學會代表團在大會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在倫理審查應對科技倫理挑戰方面,隨著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也對醫學倫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分會這些年一直與其他社會團體積極合作,共同出臺了一些相關技術的倫理規范。比如與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合作,針對現在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制定了《夫精人工授精知情同意書》等范本;近期還開展了數字醫療倫理規范研究的相關工作,對國內數字醫療應用場景、倫理原則、倫理治理等方面都進行了探討。”對未來,劉俊榮教授充滿期待:“分會非常重視跨文化的研究和學術交流,積極應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倫理問題,也希望能發揮出我們自身的優勢,在國際平臺發聲,并在國際技術標準體系中注入中國智慧。”
▋健全分會規章制度,推動醫學倫理學從理論走向實踐
隨著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成立,分會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1)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完善組織架構,充分發揮分會委員、專業學組及青年梯隊作用。(2)嚴格執行中華醫學會各項規章制度,夯實制度建設,制定委員及會員考核機制。(3)加強學術交流,健全成果的評定推薦機制,做好年度計劃實施方案及地方分會的工作聯系人制度,調動委員工作積極性。(4)推動社會服務,為政府及社會團體提供咨詢服務,建言獻策。(5)制定指南共識,為規范醫學倫理審查和醫療行為提供參考。
此外,推動醫學倫理從理論走向實踐一直是分會努力的方向。(1)構建多層次的醫學倫理教育培訓體系:除常規的學校和醫院教育培訓外,分會還針對衛生行政管理人員開展了一系列倫理教育培訓;針對不同類型的醫務人員,如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結合不同需求開展不同內容的倫理培訓。(2)創新開展具有針對性、前瞻性的醫學人才教育培訓:將科技發展出現的新的倫理問題及時納入到倫理培訓教育中,如干細胞臨床研究倫理問題、人工智能的倫理審查、生物樣本庫建設與醫療數據利用的倫理問題等。(3)推廣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通過案例教學,結合場景模擬以及網絡上的多媒體教學平臺,加強多元化的倫理教育。(4)堅持持續性教育和建立反饋機制:通過長期調查和反饋,驗證教育效果,改進教學方式。(5)建立跨學科合作和標準化機制:通過與其他學科合作交流,從實際出發,真正解決倫理實踐中的問題。
▋小結
“未來,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將在倫理審案例庫建設、倫理審查的信息化和透明化、隱私保護、倫理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倫理審查水平提升等方面不斷努力。”同時,劉俊榮教授也期待:“希望通過分會這個平臺,在保護好受試者的同時,使科技與醫學倫理同向同行,促進醫學健康發展,讓醫學更有溫度和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