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遇見
來源:中學生聽書(ID: tingshu2018)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最近,后臺收到了一位媽媽的留言:
“您好,我的孩子今年六年級,九月份就要升初中了,我工作太忙沒時間照顧他,聽說寄宿學校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我要不要讓他寄宿呢?”
對此,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尤其是在初高中階段,千萬不要讓孩子寄宿。
關于寄宿,央視名嘴白巖松曾說:
“打死我也沒讓我的孩子住宿,即使我和夫人為此會很辛苦,會付出很多時間、精力,但人生就是如此。”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更是直言:
“一只母雞不會把小雞托付給別的母雞照料,一頭母豬也不會把任何一頭小豬托付給別的母豬。動物都知道這一點,人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犯糊涂。”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過早寄宿的危害,你想象不到。
01
為事業打拼,不是對孩子撒手的理由
在關于寄宿制的爭論中,支持派大多出于這三個理由:
1.期望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2.避免家庭成員間的教育理念沖突。
3.工作太忙無暇照顧孩子。
而在這三個原因中,最主要的還是第三個——工作太忙。孩子出生后,父母想要通過不斷的打拼,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和生活水準,這種想法無可厚非。
但繁忙的工作勢必會導致他們沒有時間陪孩子,因此萌生出想把孩子送到更為專業的教育場所——寄宿學校的念頭。
這樣一來,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他們可以專心賺錢,還不用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整日吵架,一舉三得,非常完美的解決了工作和家庭間的矛盾。但事實真的如他們所想嗎?
之前聽一位家長抱怨,他的孩子現在上高中了,整天只知道逃課打游戲,不聽他們的話,經常和他們對著干。
最初我以為是孩子到了叛逆期,嫌棄家長管得太多,后來才知道是因為他們管得太少。
從孩子出生起,他們就一直在外打工,把孩子丟給老人照顧。到了上小學時,因為老人無力繼續照看,就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學校,一上就是九年。
現在上了高中,孩子即將面臨高考這個人生重大的轉折點,他們這些年也攢下了不少錢,就辭去了外地的工作,在學校附近租了房,陪孩子備考。
然而,十幾年的親情缺失又豈是一兩年可以彌補的?
孩子的學習成績本來還可以,但是在和父母住在一起后,這些年積攢的委屈和難過突然爆發,具體的表現就是反叛,父母說什么好就偏不做。
于是,家里每天充斥著“戰火”,沒有一個人開心。
不可否認,父母為了孩子過得更好,選擇外出打工的初心是沒錯的,但同時我們也必須關注的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位所造成的嚴重后果。
在應該教育子女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錯過了他們的成長。
等他們長大了,變得叛逆、不聽話,你又埋怨他們不懂事,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卻從來沒想過,一個幾乎沒和父母相處過的孩子,該怎么去理解一個“陌生人”。
這種親子關系像極了那句經典名言,“一個家庭最悲哀的就是,孩子在等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孩子感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其實不是多么好的物質條件,而是來自父母的陪伴和關心。
要知道,一個人即使在事業上取得再大的成功,也永遠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02
過早住校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有心理問題
之前曾在網上看過一個關于《中學寄宿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的報告,調查顯示:有53%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4%為輕度,14%為中度,還有5%為重度。這樣的數據,并不難理解。
在面對過早住校的孩子時,家長不能只看到他們被模式化管理后的“乖巧”,也要關注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受到的傷害,以及隨之產生的心理變化。
1.可能會遭遇校園暴力
寄宿學校就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小社會,會存在許多人際關系間的矛盾。這種情形在年紀稍小一點的孩子身上可能還不會發生,但是到了初高中時期,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不好管教,這時極易出現抱團孤立、欺負別人或被欺負的狀況。
對于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喜歡一個人可能有很多原因,但討厭一個人只需要一個理由:他性格內向,膽小怕事;他行動不便,身有殘疾;他家境貧寒,衣衫襤褸;他活潑開朗,喜歡表現……
不同于在走讀學校上學的孩子,家長可以隨時關注他們的變化,遇到問題也能很快趕去學校。
在寄宿學校上學的孩子,遇到問題更容易忍氣吞聲。
他們大部分是一周或者一月回家一次,需要長時間處在同一個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求助沒有及時得到反饋,只會招致更大的暴力。
若一直處在這種被欺負的環境下,孩子不僅得不到家長期望的那種照顧,反而會受到巨大的傷害,甚至影響一生。
2.安全感逐漸缺失
初中以前的孩子,年齡尚小,對父母的依賴心理還比較強。
這時家長選擇送他們去寄宿學校,讓他們早早地脫離了熟悉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保護,一個人面對完全陌生的世界。
讓他在一次次磕絆中,學會處理與同學、室友的關系,學會消化心中蔓延的思念與委屈,學會面對夜深人靜時的孤獨與寂寞,學會相信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值得信賴。
即使是到了初高中,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有所減少,但父母仍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一階段的孩子,步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這種未知的改變,他們可能會感到羞恥,感到自卑,甚至感到恐懼,他們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
但由于這類話題本身的私密性,他們可能不愿意與老師或者同學談論,此時正是父母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機,教會他們正視這種變化,調整好心態。
而不是一次次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消失在他們的人生中。
3.對親密關系不信任
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相反,一個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后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別人也覺得他可愛。
長時間住校的孩子,內心最容易生出的是對父母的不滿。時間久了,情感上產生了隔閡,和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親子關系逐漸疏遠。
其次,若是父母一直灌輸“努力都是為了孩子”的理念,他們也很可能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因為我的出生,爸爸媽媽不得不拼命工作努力賺錢,都是我拖累了他們,他們不陪我都是我的錯……”
若長此以往,孩子只會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不應該存在的,又何談健康成長?
這種來自于原生家庭的情感傷害,是極難治愈的,會導致他們在往后的每一段親密關系展開前,反復思考自己究竟配不配得上這種“偏愛”。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
“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孩子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創傷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
這種強烈的類比,應該能使父母稍微體會一些,孩子被迫離家“獨立”時的悲痛。他們想要的并不多,可能只是悲傷時父母的一個擁抱,委屈時父母的一聲安慰,睡夢中父母的一個親吻,醒來時父母的一個背影。
然而,這些簡簡單單的請求卻很難實現。
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
03
再好的寄宿學校,也替代不了父母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女孩的故事。
小時候,她學不會元角分的換算,爸爸媽媽把存錢罐里的零錢全部倒出來擺滿一桌子,“手腳”并用地給她講了兩個小時。
她也不擅長平衡問題,“一個西瓜等于三個梨,一個梨等于兩個蘋果,問一個西瓜等于幾個蘋果?”父母把家里的蘋果全找了出來,她還是不懂,急得爸爸當場出門買了西瓜和梨。
上了初中,父母知識水平跟不上了,她不會的物理化學題,父母也不會。
當時沒有各種搜題軟件,爸爸便去學習類的貼吧發帖求助,媽媽則會把一些文科類的資料大段大段地抄在書上。
為了不打擾她寫作業,父母晚上不再看電視,一家三口搬到餐桌上一起學習。后來,不負眾望,那年高考,她考上了北大。
在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時,許多家長經常是還未嘗試就開始喊著“教育太難了,我真的不懂教育”,于是輕易的就選擇了更簡單的方式,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盤轉嫁到學校頭上。
殊不知,想要教育好孩子從來就沒有那么多要求,不需要父母功成名就,不需要父母家財萬貫,甚至不需要父母有多淵博的知識,要的只是父母能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想要他獨立,那就從小教他自己的事自己做,勇于擔當,敢于承擔責任。
想要他愛學習,那就從小培養他閱讀的習慣,幫他找尋學習的快樂和意義。
想要他有愛心,那就時常帶他做做公益,看望獨居老人,陪伴殘障兒童,關愛流浪動物。
想要他有孝心,那就對長輩好一點,飯桌上為長輩夾菜,逛街時替長輩添衣,坐車時給長輩讓座。
教育孩子其實沒有那么難,它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用心,在細節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這種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
畢竟,再好的寄宿學校,也不能保證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格,給不了孩子長久的幸福感,替代不了父母在教育中的作用。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彌補寄宿生活帶給孩子的傷害。”
縱然如此,我們并不否認所有寄宿的形式。
對于某些教育不方便、走讀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山區,或者孩子性格堅強、家長和他商量后他也愿意去等特殊情況,選擇寄宿學校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如果有時間、有條件、有能力,請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畢竟從出生到18歲獨立,父母真正能陪伴孩子的時間真的不多。
時光無法倒流,如果沒能珍惜這些和孩子相處的歲月,缺席了孩子的成長。
終有一天,當我們回首往事時,會發現那個本應和我們最親近的人,早已轉身離開,消失于人海。
作者:遇見。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國學經典誦讀、中小學必背古詩詞,歡迎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