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潮新聞的一篇報道。
14歲的小鵬,媽媽是重點中學老師,爸爸是國企職員,家里一直秉承著“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
小學階段,小鵬的成績年級段名列前茅。
然而這份優秀背后,卻是四年級就開始超前學習、周末上輔導班、旅游途中刷題,輔導班路上吃晚飯的高壓日常。
小鵬不止一次向父母傾訴,自己壓力太大了,并沒有引起父母重視。
進入初中后,課業難度加大,經歷幾次月考失利后,小鵬逐漸出現情緒低落、注意力渙散、失眠等癥狀,被確診為抑郁癥。
即便生病,他也被要求不能停下。
住院期間,父母仍緊盯他學習,在病房看線上學習資料補課,隔三岔五催促:要是感覺好點了就盡快回學校。
小鵬被壓得喘不過氣,他哭著告訴醫生:我一直在等爸媽向我道歉,他們卻覺得我應該感恩。
當醫生將這句話轉述給小鵬的父母時,他們才意識到,無數個“為了孩子好”的規劃,早已讓親子隔閡越來越深。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中國家庭文化中,父母往往期待子女的絕對服從和感恩,卻很少能看到自己行為對子女造成的傷害,更少有道歉的意識。”
父母以“我是為你好”的名義,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給孩子制定了嚴格的學習和生活計劃,不給孩子任何選擇的余地。
這種控制欲只會讓孩子感到壓抑,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心理負擔越來越重,最終崩潰。
在一檔紀錄片里,14歲女孩連吃三瓶抗抑郁藥物被送進了ICU。
女孩原本性格活潑開朗,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可父母并不滿足于此,孩子語數英都有補習班,還有藝術課程舞蹈課,經常是一門課趕著另一門課上,根本沒有休息時間。
不堪重負的女孩被確診為抑郁癥,并沒有接受正規、專業的治療,就又回到了學校。
再到后來,女孩抑郁癥越來越嚴重,尋短見吞下了大量的抗抑郁藥物。
經過醫生一天的搶救,女孩終于轉危為安,蘇醒了過來。
媽媽進到病房,見到女兒居然拿出一本書,讓孩子沒事就看看書。
醫生也很無語,明確告訴母親,你所謂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母親聽后,滿臉不可置信。
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
可多少父母把愛煉成了鋼尺,在丈量孩子人生時,卻忘了鋼尺也會生銹劃傷手掌。
父母以愛的名義,嚴絲合縫地要求著孩子、控制著孩子,捆綁孩子的人生。
對孩子而言,這不是愛,而是一場災難。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情感債”:父母覺得付出該換回感恩,孩子卻覺得創傷需要道歉。
以愛之名的控制,只會讓孩子感到無比壓抑。
這種情感綁架,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繩索,緊緊地束縛著孩子,讓他們無法自由呼吸。
北京某重點中學的心理咨詢室里,13歲的女孩林小雨聲淚俱下地告訴心理醫生:我覺得自己像個提線木偶。
她的每一天都被精確規劃:6點起床背單詞,放學后連上三節補習班,周末雷打不動的鋼琴課和奧數培訓。
當她試圖反抗時,媽媽紅著眼眶說:我這么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
父母們用“為你好”作為終極武器,讓小雨在愧疚中放棄反抗。
可她內心的傷痕卻越來越深,最終父母的愛壓垮了她,不堪重負的她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代際溝通洞察報告》指出,父母的愛本應溫暖,但錯誤的表達方式卻可能讓孩子感到壓抑、窒息,甚至產生怨恨。
父母愛得越多,越容易吞噬孩子。
到頭來,父母們還想不明白:為什么我為了孩子傾盡所有,而他對我沒有感激,只有怨恨?
在湖南衛視的《少年說》節目中,一名初中女生在節目里哭訴,自己熱愛寫作,已經寫了好幾本小說,累計近30萬字。
女生的文科成績一直不錯。相比之下,理科成績就差強人意,尤其是數學。
在父親看來,女生就是因為寫小說耗費了太多精力,才導致數學成績不好。
于是,一怒之下,他將女兒一字一句寫的小說全部撕毀,并將所有課外書都封存了起來。
看到這里,我總是有一種深深的窒息感。
有些愛,不是鮮花,而是利刃。
《為何家會傷人》中寫道:我們常將“做什么”視為愛,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愛。
當愛成為一種控制的時候,這種控制會讓愛失去它原本的味道,成為綁架。
有一種失敗的家庭教育,叫掌控孩子的一切。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分享。
一位云南的同行,特別興奮地給她打電話,說自己的兒子高考考了六百多分,想請教她“兒子學什么學校,報什么專業好”。
李玫瑾很冷靜地回復說:這我可不能給你建議,首先你得問孩子喜歡什么。
接觸大量喜歡這樣提問的家長,李玫瑾教授只有一個看法:父母不能替孩子做決定,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
不管是高考填志愿,還是其他關乎孩子一生走向的選擇,都有沒有比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更重要的了。
湖北武漢的曾國豪,是父母、教練都寄予厚望的乒乓球種子選手。
打了十年比賽,曾國豪不負所望,獲獎無數,還拿到了重點大學的特招名額。
按照爸爸的設想,國豪就該繼續往上走,進國家隊當“國手”。
然而國豪更喜歡電競,決定放棄一切去追求電競夢想。
多年苦心經營的心血,說沒就沒,國豪的決定徹底激怒了爸爸,倆人一見面就掐。
爸爸直言沒了活下去的動力,無奈之下只好接受心理醫生的輔導。
經過漫長的輔導期,爸爸慢慢認識到:鋪再多的路,再精心地安排,都主宰不了孩子的人生。
于是,他清空家里所有的乒乓球拍和獎杯獎狀,斷了心里不切實際的念想,徹徹底底從孩子的人生退場。
甚至不遠千里去現場看兒子比賽,好讓兒子知道:爸爸放手了,你好好追夢吧。
有了這份支持和理解,那一場比賽,國豪打出了整個賽季最好的成績,為戰隊贏下了榮譽。
如今的曾國豪,已經成為了一位專業的電競選手,年薪近百萬。
《少有人走的路》有句話說:
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放手,不代表不愛孩子了,而是換一種更好的方式,繼續守望孩子,關愛孩子。
對于孩子,第一位的永遠是尊重,第二位的是在孩子求助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幫一把。
其余的,都需要放手,順其自然。
唯有這樣,他才能摸索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到底。
《追風箏的人》里寫道:孩子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涂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孩子與你再親密,也終歸是獨立的個體。
不要再“以愛之名”操控孩子的人生,更不要打著“為你好”的名號,給孩子帶來數不盡的痛苦。
別讓愛成為枷鎖,當我們學會蹲下來看見孩子的傷痕,家才會從戰場變回港灣。
畢竟,我們養育的不是行走的簡歷,而是會哭會笑會受傷的,活生生的人。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