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的紅海,硝煙再起。荷臺達港——這座也門西部瀕臨紅海的戰略港口,正成為全球目光的焦點。胡塞武裝與多國聯軍的拉鋸戰在這里上演,而一場神秘的水雷陣,將這場博弈推向了更危險的深淵。
過去一周,美軍對荷臺達省發動了至少10次空襲,目標直指胡塞武裝的軍事設施與交通樞紐。3月20日晚,荷臺達市港口附近遭美軍轟炸,火光映紅了夜空;22日,荷臺達國際機場在三次精準打擊中化為廢墟。胡塞武裝則宣稱,他們的反擊不僅瞄準了美軍航母,更在紅海布下“水下殺陣”——大量水雷悄然潛伏,威脅著每一艘試圖靠近的軍艦。
這場沖突的根源,遠不止于一城一池的爭奪。荷臺達港扼守曼德海峽,全球20%的石油運輸需經此咽喉要道,其安全直接牽動國際能源市場的神經。自2015年沙特領導的多國聯軍介入也門內戰以來,荷臺達便成為胡塞武裝與外部勢力角力的核心戰場。如今,胡塞武裝的“水雷戰術”讓局勢更加復雜——這些自制水雷成本低廉,卻足以癱瘓巨型油輪,甚至可能切斷紅海海底的通信電纜,導致亞歐間25%的數據流量中斷。
多國聯軍此刻正陷入兩難。若強行突破水雷封鎖收復港口,不僅需承受高昂的掃雷成本與軍事風險,還可能觸發胡塞武裝更激烈的報復;但若放任不管,紅海航道安全將面臨系統性危機。沙特官員坦言,胡塞武裝的游擊戰術“像沙漠中的沙暴,難以預測方向”。而美軍持續的空襲雖削弱了對方地面力量,卻未能阻止水雷的擴散——這些致命裝置往往由小型漁船悄無聲息地投放,傳統偵察手段難以追蹤。
更令人揪心的是荷臺達背后的人道主義災難。這座60萬人口的城市,承擔著也門80%的食品與藥品進口,如今港口周邊遍布水雷,國際救援船隊被迫停航。聯合國警告,若沖突持續,25萬人可能死于饑荒與戰火。一邊是軍事目標的推進,一邊是平民生命的流逝,多國聯軍的每一次決策都如同在刀尖上起舞。
國際社會的分歧也在加劇。美國一面支持聯軍的空襲行動,一面呼吁“避免平民傷亡”;俄羅斯與中國則在安理會緊急會議上強調“政治解決優先”。而在紅海的波濤之下,更大的地緣博弈正在醞釀——伊朗被指為胡塞武裝提供水雷技術,沙特則加速與以色列的軍事協作,中東格局因這場港口爭奪戰再度洗牌。
歷史的幽靈在這里徘徊。2018年多國聯軍對荷臺達的“黃金勝利”行動曾導致血流成河,卻未能終結戰事;七年后的今天,水雷陣的出現讓現代戰爭回歸最原始的消耗模式。一位前線記者在社媒寫道:“這里的每一寸沙灘下都可能埋著爆炸物,士兵們不是在戰斗,而是在賭命。”
夜幕降臨,紅海的浪濤聲與爆炸聲交織成殘酷的交響。荷臺達港的爭奪已不僅是軍事較量,更是對人性與戰略耐力的終極考驗。當水雷陣的陰影籠罩全球能源命脈,世界不得不思考:究竟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讓這片古老的海域重歸平靜?或許答案,就藏在下一枚被引爆的水雷之中。
(本文綜合自央視新聞、財聯社等權威媒體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