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任城區太白樓東路的“太白云廬”項目再曝品牌鬧劇——售樓處原標識“藍城·太白云廬”近日被撤下“藍城”二字,僅?!疤自茝]”孤懸。這是該項目兩年內第三次因品牌冠名爭議陷入輿論漩渦。
事件脈絡:從“碰瓷”綠城到“裸奔”更名
首輪侵權:假借“綠城”名義營銷
項目初期以“綠城·太白云廬”高調宣傳,宣稱與綠城中國存在品牌關聯。然而,綠城中國2024年4月25日發布嚴正聲明,明確該項目與其無任何投資、管理關系,并指出濟寧文金置業有限公司涉嫌濫用“云廬”案名及綠城品牌進行虛假宣傳。
二次更名:倉促替換“藍城”遮羞
綠城聲明發布后,項目方緊急更名為“藍城·太白云廬”,試圖利用綠城與藍城的歷史關聯(注:藍城為綠城創始人宋衛平另立品牌)轉移視線。諷刺的是,在2024年10月示范區開放活動中,項目方仍邀請所謂“綠城同創”負責人站臺,繼續暗示與綠城系的聯系。
三度“裸奔”:品牌信任徹底崩塌
2025年3月,項目再度撤下“藍城”標識,徹底回歸“太白云廬”。業內人士指出,此舉或因藍城品牌方終止授權,或為規避綠城聲明的法律追責。至此,該項目已形成“侵權-更名-再侵權”的惡性循環。
核心爭議:誰在縱容“品牌碰瓷”?
開發商:虛假宣傳成慣用套路
濟寧文金置業被指長期利用頭部房企品牌溢價牟利。從綠城到藍城,其宣傳話術始終強調“品質基因”,卻從未披露真實合作資質。即便在藍城冠名期間,銷售人員仍以“綠城同創”“藍城高端系”為賣點,刻意混淆品牌界限。
監管缺位:審核機制形同虛設
項目多次更名均未受到有效干預。綠城聲明發布后,地方住建部門未對涉事企業展開公開調查,也未要求項目方澄清品牌關系。直至消費者在網絡問政平臺質疑“侵權是否影響回遷房交付”,官方才回應“加強核查”,但未公布具體措施。
法律風險:購房者權益誰來保障?
法律人士指出,項目方若無法證明“藍城”冠名的合法性,則涉嫌二次虛假宣傳。而品牌頻繁更名可能導致購房合同中的“品質承諾”失去法律依據,業主后期維權難度陡增。
行業警示:地方房企“掛羊頭賣狗肉”亂象何時休?
“太白云廬”事件并非孤例。近年來,部分地方開發商通過“擦邊”知名品牌、虛構合作背景等方式收割市場信任,而監管滯后與處罰乏力變相助長此類行為。
硬核追問:
濟寧文金置業與藍城是否真正存在品牌授權?若無,藍城為何默許其長達半年的冠名行為?
地方監管部門是否審核過項目方提交的品牌合作文件?若審核通過,是否存在瀆職?
消費者因品牌誤導簽訂的購房合同,能否主張撤銷并索賠?
從“綠城”到“藍城”再到“無名之輩”,“太白云廬”的每一次更名都是對市場誠信的踐踏。當侵權成本遠低于品牌收益,當監管淪為“事后滅火”,類似的鬧劇注定反復上演。購房者權益不應成為資本游戲的犧牲品——是時候用法律重拳終結這場“冠名游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