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無垠的長河里信步徘徊,一則消息如春風拂過心湖,泛起層層波濤——鐵凝卸任,張宏森履職中國作協主席。這是文學星辰的交輝,更是時代精神的傳承。剎那間,內心的興奮仿若春日破土的新芽,迫不及待地肆意生長。這兩位當代文壇的巨擘,他們的名字恰似熠熠星辰,在我漫長的文學征途中,灑下一路光輝,照亮了我前行的漫漫征途。他們不僅是我滿心敬重的作家,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恩師。回首與他們相識的歲歲年年,那一段段過往,早已化作我生命中最為珍貴的寶藏,熠熠生輝。值此特殊時刻,我欣然提起筆,渴望用靈動的文字,記錄下這一文壇盛事,讓這份源自心底的感動與敬意,在悠悠歲月中永恒流轉,永不褪色,更讓這份感動與敬意在歲月中永恒。
鐵凝主席工作照
猶記初次與鐵凝的文字相逢,是通過那部由她的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的電影《紅衣少女》。影片里,那個青春洋溢、率真質樸的少女,像一道光,直直地闖入我的心房。她的眼眸中,閃爍著對世界無盡的好奇與探索,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熱烈而純粹。那一刻,我仿若透過她的眼睛,看到了青春歲月里那個勇敢無畏、一往無前的自己。自那以后,我便踏上了追尋這位作家的旅程,沉醉在她用文字精心構筑的奇妙世界里,無法自拔。
《永遠有多遠》中白大省的善良與無奈,每一處細膩的情感描繪,都似輕輕撥動著讀者的心弦;《六月的話題》對人性鞭辟入里的深刻洞察,讓人在掩卷之后仍久久沉思;《村路帶我回家》中鄉村生活的質樸與溫暖,帶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煙火氣,撲面而來;《麥秸垛》里獨特的女性視角與細膩入微的情感表達,展現出女性內心世界的豐富與深邃……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把神奇的鑰匙,悄然打開了我內心深處那扇對文學熱愛的大門,引領我走進一個又一個充滿魅力的精神世界。
鐵凝的文學之路,宛如一首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詩篇,寫滿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與對文學的不懈追求。她從河北那片廣袤的土地上走來,帶著泥土的清新芬芳,懷揣著對生活熾熱的愛。農村插隊的四年務農生活,成為她創作的無盡源泉。那些在田野間揮灑的汗水,每一滴都凝聚著生活的艱辛與希望;與鄉親們朝夕相處的日子,每一個瞬間都飽含著人間的溫情與煙火,都化作了她筆下一個個生動鮮活、扣人心弦的故事。《會飛的鐮刀》《夜路》《哦,香雪》等初期作品,恰似春日里初綻的花朵,帶著清新的朝氣與蓬勃的生命力,散發著迷人的芬芳,輕輕叩開了中國作協的大門。而她的短篇小說《六月的話題》在1984年發表后被改編為電視劇,更是她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自此,她踏上了專業創作的道路,在文學的浩瀚天空中,如同矯健的雄鷹,自由翱翔,追逐著文學的夢想。
鐵凝主席
1985年,《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和《六月的話題》分別榮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她也憑借著卓越的文學才華,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成為該協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位理事。此后的歲月里,她在文學的道路上不斷攀登,向著更高的山峰邁進。1996年,她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而后又先后當選中國作協主席、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身兼三職,每一個身份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她的每一次榮譽加身,都是對她文學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對她為中國文學事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的誠摯褒獎,激勵著無數后來者在文學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2011年,我有幸參加魯迅文學院首屆公安作家班學習,在那里,我終于見到了這位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文壇領軍人物。當她微笑著站在我面前,與我親切握手、交流時,我仿佛看到了她作品中那些溫暖而堅韌的人物形象,她們的善良、勇敢和對生活的熱愛,在鐵凝身上都有著生動的體現。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文學純粹而執著的熱愛,那種熱烈的情感,像一團燃燒的火焰,深深地感染了我,點燃了我心中對文學的熱情。
在魯迅文學院這座文學的神圣殿堂里,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合影照片,那是我文學之旅中最為珍貴的記憶,承載著我對文學的熱愛與敬仰。結業典禮上,她為我頒發結業證書,當得知我創辦《大平原》文學雜志時,她欣然鼓勵我:“回去后好好干,有了成績我會擇機去平原看看!”這句話,如同一束春日里的暖陽,直直地照進我的心田,溫暖了我整個世界,也成為我在文學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雖然這個約定最終成為了永久的遺憾,但她的鼓勵卻始終如影隨形,陪伴著我,激勵著我在文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追尋著心中的文學之光。
作者與鐵凝主席在魯院留念
如今,鐵凝卸任作協主席一職,但她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她的文學精神,她的大量作品,如同參天大樹,深深地扎根在中國文壇的肥沃土地上,成為中國文學的常青之樹,永遠屹立不倒。她曾說:“生活在這個時代,作家都要有危機感。應該審視我們自己筆下的每一個文字,每一篇作品,是否真能配得上時代的呼喚。我們的寫作真正距離生活的深處、人心的深處、時代的深處有多遠?”“回過頭來看我所有的生活,我還是感謝文學,是文學讓我成為今天的樣子,是文學護佑著我,它使我保持了心靈的開放、獨立和豐滿。不管外在有多少頭銜,我本質上還是一個作家。”這些話語,如同一盞盞明燈,在黑暗中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深刻明白文學的責任與使命,激勵著我們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不斷反思、不斷進步。
與張宏森先生的結緣,則始于他早期的文學作品《車間主任》。那部作品中對企業改革入木三分的深刻洞察,對人物形象細膩入微的刻畫,每一個細節都栩栩如生,讓我深深著迷。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如車間職工肖嵐、劉義山、李萬全等,他生動地展現了價值多元背景下人們心靈的復雜變化,以及改革的艱難險阻與無限希望。這部作品不僅是對時代的忠實記錄,更是對人性的深度探索,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學的強大力量,它能夠穿透生活的表象,挖掘出人性的光輝與復雜。
張宏森主席
張宏森先生是從山東淄博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優秀作家,他的文學之路充滿了挑戰與機遇,每一步都走得堅實而有力。1983年從淄博師范專科學校中文專業畢業后,他擔任淄博文學編輯,從此開始扎根文學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勇于嘗試各種體裁,短篇小說、詩歌、散文等,他都一一涉獵。雖然初期他的作品未引起廣泛關注,但這些寶貴的經歷,如同堅實的基石,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讓他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不斷積累經驗,厚積薄發。
他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在于電視劇本創作。1995年,根據他的作品拍攝的《西部警察》播出后反響熱烈,并榮獲1996年“五個一”工程獎。此后,《車間主任》于1997年問世,這部作品讓他在文學界嶄露頭角,聲名鵲起。1997年,他調任山東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擔任主任,從文學創作轉向影視領域。在這個全新的領域里,他憑借著對故事的敏銳捕捉和精湛的文字駕馭能力,迅速適應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參與制作的多部經典影視作品,如《孔繁森》《大染坊》等,生動地展現了大美山東人形象,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贊譽,成為影視史上的經典之作。
2003年,他赴任原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開啟了長達16年的任職生涯。在這期間,中國電影市場飛速發展,他身處其中,積極參與制定電影產業政策,為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從《英雄》開啟商業大片時代,到《戰狼》系列、《流浪地球》等影片在國內外取得票房佳績,中國電影逐漸走向世界,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這背后都離不開他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他是中國電影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推動者。
張煒主席獲得矛獎時留念
2019年,他調任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21年回歸文學領域,擔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直至2025年的今天當選中國作協主席。他的人生與文學和時代緊密相連,他用一部部作品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反映了中國近幾十年的社會風貌,成為時代的記錄者和見證者。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他將帶領中國作家,以筆為墨,以紙為卷,書寫民族復興的壯麗篇章,為中國文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引領中國文學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我與張宏森先生的交流,讓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記得他調入山東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后的第二年,我去濟南拜訪了他。他熱情寬厚、善良真誠,充滿了山東人的豪爽與質樸,讓人如沐春風。他毫無保留地為我傳授文學創作的經驗,從選題的構思到文字的雕琢,從人物的塑造到情節的編排,每一個細節都耐心講解,讓我對文學創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此后,我閱讀了他的大量作品,長篇小說《大法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司法系統中的故事,對人性、正義、法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讓我在閱讀中不斷反思社會與人生,感受到了文學的思想深度和人文關懷。當影視中心將他的長篇小說《大法官》拍成電視劇時,我更是一集不落的看完,而成為他的追劇迷。2011年,在魯迅文學院的作家班學習期間,時任國家電影局長的他為我們授課。老友相見,格外親切,老鄉相見,更是倍感溫暖。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文學的熱愛和對后輩的關懷,每一句話都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我的心間,讓我感受到了他對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也激勵著我在文學的道路上不斷努力,為文學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與張宏森主席留念
文學,是人類精神世界的花園,每一位作家都是辛勤的園丁,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這片花園里種下希望的種子,澆灌著夢想的花朵。鐵凝與張宏森,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這片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讓它變得更加生機勃勃、五彩斑斕。他們的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歷史的天空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照亮了我們的心靈,給予我們溫暖和力量;又如同甘甜的清泉,從歲月的深處潺潺流淌而來,滋潤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滋養和升華。他們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對時代的關注與擔當,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激勵著我們在文學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學之樹常青,它見證了人類的發展與進步,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與興衰。從古代的《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再到現當代文學,文學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如影隨形。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表達,承載著人類的夢想與追求。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學經典,它們承載著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成為人類文化的瑰寶,代代相傳,永不磨滅。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學與時代緊密相連,它反映時代的聲音,展現時代的精神。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艱辛,更能夠激發我們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它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讓我們在閱讀中找到共鳴,得到啟示,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文學之樹常青
如今,鐵凝卸任,張宏森接任,中國作協的接力棒在他們手中傳遞。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責任,它承載著中國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們的交接,意味著中國文學事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翻開新的篇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張宏森先生的帶領下,中國作家將繼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敏銳的視角觀察社會,以真摯的情感書寫人生,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讓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之林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祝愿鐵凝主席身心愉悅、創作豐收!她的文學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成為我們心中永不熄滅的燈塔。也祝愿張宏森先生擔當重任,不負時代、不辱使命!我們相信,在他的引領下,中國文學之樹必將更加枝繁葉茂,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結出累累碩果。愿文學之樹常青,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散發著迷人的芬芳,成為人類精神世界中永不熄滅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追尋真善美的方向。
魯源寫于2025年3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