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炮灰是怎樣煉成的
——《實尾島》的實味道
文/云淡風輕
韓國電影素來以敢拍敢說聞名,比如《南山的部長們》,比如《首爾之春》,韓國的影視工作者們總是不憚以直面歷史的勇氣,揭開其政壇的血腥。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實尾島》也聚焦于韓國軍政府時期,時代背景相同,故事的主角卻是不同的。
這部電影發行于2003年,也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紀實影片。連片名《實尾島》這個地方都是真的,它解密了一個骯臟的歷史事件,講述了一個既悲壯又悲慘的故事。
與《南山的部長們》、《首爾之春》這類電影不一樣的是:在《實尾島》中,韓國導演康佑碩沒有以歷史大事件里的大人物為主角,而是把小人物在國家利益政治風云中被犧牲的隱痛刻畫得淋漓盡致,因而更加震撼,也更令人深思。
《實尾島》海報 圖源網絡
事情是這樣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朝韓兩國關系緊張,雙方互派殺手互派間諜。為了報復朝鮮特工試圖剌殺總統樸正熙,韓國中央情報局策劃了一次名為“684北派工作”行動。于1968年4月將31名死囚送到仁川外海的無人荒島“實尾島”建立秘密基地,用超高強度的魔鬼訓練把他們變成了全能的特工,計劃安排他們潛入朝鮮剌殺金日成。然而就在特工出發的當晚,命令突然被取消。
原因是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韓國與朝鮮關系開始緩和,684行動不再符合當局的政治需求。于是青瓦臺下令除去這支部隊,因為他們已經沒有用處。負責訓練這支部隊的司令官不愿意親手屠殺在多日的訓練中已有了感情的特工,飲槍自盡。被逼到絕境的特工們只能奮起自衛,他們消滅了島上駐扎的部隊,劫了一輛客車開往青瓦臺,想向當局討個公理公道。卻被當作叛軍,被當局重重部隊重兵攔截。最后特工們釋放了車上乘客人質,集體引爆手雷自盡。
電影中的角色和事件雖然部分為藝術加工,但主要框架和事件是基于真實的歷史記錄。導演康佑碩通過這部電影,不僅展示了那段歷史的殘酷,也深入探討了人性、政治、忠誠與背叛等主題。電影中,敢死隊員們從被社會拋棄的囚犯,到被賦予新生的特種兵,再到被國家背叛的棄子,他們的命運轉折充滿了悲劇色彩。
這部影片沒有一個女主角。絕大部分的場景都在那座小島上。也沒有太多電影技巧上的表露,就像個紀錄片。但是,影片通過島上訓練這一個過程極其豐富地展現了人物的基本輪廓,他們從死囚、社會渣滓,被在“反正也無處可去”的支配下,被訓練成一支特種部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被自己將創造歷史的想象所驕傲,認為將留存于歷史和人們心目中。這不能說是愚民政策下的成功,無論時代背景如何,人終究都是人,人是有情感的。即使是被完全剝奪了自由的人也有著做為一個人本身的尊嚴與“存在于時代”的深深渴望。意況形態在這里面并不重要,這些被政治目的所強迫的人群,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在朝夕相處之中,他們作為人的情感得以復蘇。一方是押解這些人的正規部隊,一方是希望通過這段歷史而洗刷一切過往,重返家園的人群。在這個特殊的環境和生存過程中,他們那種男人之間的感情讓人心動,也令人心碎。
《實尾島》劇照 圖源網絡
題材是敏感的,在表現政治冷酷與人性溫暖的矛盾沖突中充滿了悲壯色彩,士兵與囚犯三年的朝夕相處,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許更多的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認同感,這是一部屬于男人的影片,當性格堅毅的將軍接到上級的命令要處死自己親自訓練的特種兵時,情與法的矛盾沖突把他推進了絕境,在進退兩難中如何選擇,是處死特種兵還是違抗上級的命令,他無法選擇唯有自盡,脆弱的人性在強大丑惡的政治面前不堪一擊。而士兵與特種兵的廝殺更是既悲慘又無奈,在風云變幻的戰爭年代,沒有人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影片既有對普通人的同情,也充滿了對政治的厭惡。
導演很高明,用一系列的場景將悲劇一層層推向高潮。出發前的痛飲,高唱國歌的氣概,大海中命令被突然取消的不可置信,重回實尾島的無所適從;島上軍官與上層的對話,軍官不愿意下手故意讓死囚聽到真相:要么被部隊消滅,要么消滅掉部隊,他們沒有第二個選擇;在這樣的情境中,整體性的憤怒火山爆發。我們要去問個明白,問清楚我們不明白的問題,我們要去青瓦臺!
電影結尾的畫面讓人百感交集:這些人為了證明清白,證明自己也曾是世間有名有姓的血肉之軀,他們用血在被劫持的客車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后高喊祖國統一萬歲撲向了手雷。
所有人就這樣走向了死亡。也只能走向死亡。
《實尾島》真的不是一部讓人舒適的電影。它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沒有英雄主義的渲染,甚至沒有一個明確的反派。它冷靜地撕開歷史的傷疤,讓我們直面那段被遺忘的黑暗,令人毛骨悚然,久久不能平靜。
而且其所有的熱血與悲情,不僅是對歷史的還原,更是對小人物在國家利益面前如同棋子般被犧牲的隱痛的深刻描繪。政客的骯臟虛偽與敢死隊員們的義薄云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這部電影的內在主題更加耐人尋味。
《實尾島》劇照 圖源網絡
在戰爭和暴力的陰影下,人性究竟能墮落到何種地步?誰該為這場悲劇負責?是下令組建684部隊的政府?是執行命令的軍官?還是那些被仇恨蒙蔽雙眼的“死囚”?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據說一位當年實尾島特工的妹妹在38年后終于見到了哥哥的尸骨,她哭著說:哥哥,不要原諒這個國家。千萬不要原諒這個國家。
到底原諒不原諒呢?當歷史的傷痕被撕開,我們該如何面對?
萬分佩服韓國的電影敢于這樣揭自己傷疤,敢于反思半島歷史,敢于正面表達人民的所思所想。影片雖然講述歷史戰爭陰謀,但打動人心的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不可避免的悲劇性的結尾,也無情地揭示了政治的骯臟面,使觀眾對歷史和政治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大國的博弈中小人物往往成為犧牲品。那些在歷史洪流中為了信念和生存而奮斗的渺小個體就是當權者手中的一枚枚棋子,不僅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且無法掙脫時代的束縛,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而歷史,卻連一個水花也不會留給你。原諒與不原諒,都一樣。
作者:云淡風輕,六零后理工女,現居深圳。退休后閑適散淡。喜愛美食美景兼顧讀書與瑜伽。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