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伊旗第一小學信息科技組李瑞霞老師用一堂《認識數字身份》課,徹底顛覆了學生對“數字身份”的認知——原來,保護孩子不是斷網斷電,而是教他們成為“數字世界的成年人”!
第一關:你的數字身份的秘密
數字身份與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每個人有什么關聯,你是如何獲得這些網絡社交平臺、APP的賬號的,讓孩子們通過討論,知道網絡數字身份是與現實中的人、設備一一對應的,通過網絡數字身份就可以找到具體的人。
通過觀察數字身份注冊過程,感受數字身份是與手機號關聯的,手機號是實名使用身份證注冊的。其次知道密碼設置要英文數字符號三組合的安全級別較高的密碼,防止數字身份被盜。
第二關:信用分決定你的“網絡人生”
真實案例沖擊:
信用分高的贏家:小智媽媽因長期在“人教資源平臺”完成作業,獲1000元無抵押額度,退貨秒退款;
信用分崩塌的教訓:小夏爸爸因轉發謠言被封號,家人無法登錄其淘寶店鋪處理緊急訂單;
法律紅線預警:小強在抖音傳播鄰居隱私被判誹謗罪,庭審現場照片引發學生震動。
課堂行動:學生分組填寫數字信用分析,感受數字身份信用高的優質服務,信用分崩塌的教訓,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字身份的信用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二、教研深挖
課后,信息科技教研組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評課,提出了改進建議和意見。教導主任郝燕榮主任提出充分利用微課作為學習學習的腳手架,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相信孩子們的能力。
信息科技教研組長龐俊,也提出了學習設計要具體化任務,讓學生一看就能執行,描述要具體細致,防止出現歧義。
經過改進后的課堂,明顯出現了變化,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任務的達成度也顯著提高。
“這堂課完美實現了‘三維目標’:
認知層:用真實案例打破‘孩子不上網就不會受害’的幻想;
能力層:通過‘注冊-使用-防護’全流程實踐,培養數字公民素養;
情感層:設計‘家庭網絡安全樹’,將個人防護升華為家庭責任。”
這堂課或許不會讓孩子立刻成為網絡安全專家,但它埋下的數字身份的種子,在審視網絡信息時,已經掌握了在這個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里,最珍貴的生存技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