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二乙鄉鎮醫院康復科治療師在網絡發帖稱,因操作中醫類項目遭遇醫保局突擊檢查,引發業內對"康復治療師執業邊界"的激烈討論。
01
據當事人描述,其所在鄉鎮醫院康復科以傳統中醫針灸為主,醫保局近期明確要求中醫治療必須由中醫師操作,導致現代康復治療師陷入"有崗無責"的困境。
圖源:小紅書
該院并非孤例,2024年漢中市南鄭區某醫院就因康復治療師不具備中醫(針灸)治療技術卻從事中醫診療技術服務,被當地衛生健康局處以罰款人民幣一萬元。
02
在醫療體系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康復治療師能否操作中醫類項目正成為行業焦點。盡管康復治療師歸屬西醫體系,擁有獨立的評估與治療體系,而中醫診療項目明確屬于中醫執業范疇,但實際操作中卻并不能完全劃分開來。
當前,國內許多醫院都存在康復治療師參與中醫操作現象。教育體系中的傳統康復專業設置,疊加部分地區的彈性管理,使得這類"跨界執業"獲得生存空間。某鄉鎮衛生院康復科主任透露:"我們科室的康復治療師常規參與艾灸、推拿等非侵入性操作,這已成為業內半公開的慣例。"
03
行業調查顯示,"針灸""理療""康復"等專業概念在醫療機構中存在顯著認知偏差。患者往往難以區分康復治療師與針灸推拿師的專業差異,這種混淆因科室混編制度進一步模糊——針灸醫師、中醫師、康復醫師、治療師常被整合進"中醫康復理療科",形成"多專業共治"的特殊現狀。
還有很多醫院在康復科內同時開展中醫治療(如針灸、推拿)和西醫治療(如運動療法、偏癱綜合),以適應患者的多樣化需求。
隨著中醫康復科的快速發展,康復治療師除了本職工作,還需兼顧中醫類治療項目。但我國康復醫學培養體系以現代康復技術為主,中醫課程占比不足15%。而醫療機構考核指標又要求中西醫結合治療率,這種結構性矛盾迫使康復治療師"越界執業"。
04
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在合法機構中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活動,罰款金額最低為1萬元。同時,康復治療師本人則會根據《醫師法》中的非醫師行醫處罰,罰款金額在2萬元以上,最高可達違法所得的10倍。
過去,康復治療師因操作針灸等侵入性中醫項目而受罰的情況較為常見。然而,如今該醫院的傳統康復項目也受到限制,這表明監管政策正在進一步收緊。未來,康復治療師的執業范圍可能會面臨更加嚴格的規范和約束。
· 歡迎點贊、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文章來源:康知了
編輯丨云自閑
本文系“康知了”綜合整理創作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