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孫穎莎時,她還是個圓潤臉龐、眼神倔強的17歲小將。2017年日本公開賽,面對鏡頭略顯青澀的回答,與如今面對外媒時流利的中英文切換形成鮮明對比。這個石家莊姑娘的成長軌跡,恰似她球風進化史——從初出茅廬的暴力正手,到如今攻防兼備的六邊形戰士。
東京周期蟄伏的歲月里,她當過陪練、打過資格賽,隊內大循環賽成績單上密密麻麻的標記,記錄著每個技術漏洞的攻克過程。記得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她作為替補隊員在場邊模仿伊藤美誠的發球動作,那種專注神情讓解說員都忍不住贊嘆。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鉆研,讓她的接發球技術成為破解海外強敵的利器。
真正破繭成蝶是在休斯頓世乒賽。當決賽局點來臨,她突然改用高拋發球,這個臨場應變讓對手措手不及。賽后采訪里她輕描淡寫地說"平時練過",卻很少有人知道,國家隊訓練館的燈光曾為她亮到深夜。如今賽場上的她,會在贏球后歪頭笑,會幫對手撿球,會對著鏡頭比心,這些溫暖細節讓"小魔王"的稱謂逐漸有了溫度。
看孫穎莎打球總能獲得雙重享受:既有暴力美學的全臺正手,也有算無遺策的臺內控制。她讓我想起少年時抄寫的乒乓球筆記,那些被紅筆圈出的技術要點,原來真的有人能將其化為球臺上的藝術。當《追夢赤子心》的音樂響起,全場觀眾山呼海嘯的"孫穎莎加油",我忽然明白,競技體育最動人的瞬間,永遠是平凡人創造非凡故事的那一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