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東京市谷防衛省大樓內,日本自衛隊歷史上首個“統合作戰司令部”正式掛牌成立。這個由240人組成的機構,被賦予統一指揮陸海空自衛隊的實權,其首任司令官南云憲一郎直言:“我們將專注于應對大規模災害和突發事態。”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不過是日本加速軍事擴張的“遮羞布”。
二戰后,日本憲法第九條明確禁止行使集體自衛權,自衛隊的角色被嚴格限制在本土防御。但近年來,隨著美國亞太戰略調整,日本的軍事野心開始膨脹。2022年底,日本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份文件,首次提出要發展“反擊能力”,即對敵方導彈基地實施先發制人打擊。此次統合作戰司令部的成立,正是這一戰略的落地動作。
根據《防衛省設置法修正案》,該司令部將打破原有的指揮體系:原本身兼戰略參謀與作戰指揮兩職的統合幕僚長,今后僅負責提供軍事建議,而具體的作戰命令將由統合作戰司令官直接下達。這意味著日本自衛隊首次擁有了獨立的聯合指揮中樞,其快速反應能力和跨領域協同作戰能力將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統合作戰司令部的另一大職能是與美軍深度對接。據日本媒體披露,該機構將與駐日美軍擬設的“聯合作戰司令部”直接聯動,負責協調兩軍在太空、網絡、電磁等領域的協同行動。這讓人聯想到,2023年日美聯合軍演中,雙方已實現“宙斯盾”艦與F-35戰機的數據實時共享。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司令部成立次日即訪問日本,宣稱“這是強化同盟的關鍵一步”。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更是直言不諱:“我們需要與美國同步提升威懾力。”這種“軍事捆綁”的代價是,日本正逐步淪為美國亞太戰略的“馬前卒”。有分析指出,日本自衛隊可能在未來沖突中承擔“炮灰”角色,而美國則隱身幕后提供情報和遠程火力支援。
為配合司令部的運作,日本近年來在武器裝備上砸下重金。2024財年防衛預算高達7.95萬億日元,創歷史新高,其中30%用于采購遠程導彈和無人裝備。目前,日本已部署美制“戰斧”巡航導彈,射程覆蓋朝鮮半島和中國東部沿海;自主研發的12式岸艦導彈增程版,射程將從200公里擴展至1500公里;更令人警惕的是,日本正在秘密研發高超音速滑翔彈,計劃2027年列裝部隊。
這些武器的共同點在于“防區外打擊能力”,即從敵方防空火力圈外發動攻擊。日本防衛省官員毫不掩飾地表示:“我們需要在沖突初期就癱瘓對手的導彈發射基地。”這種進攻性戰略,與“專守防衛”的憲法原則形成鮮明沖突,引發國內違憲爭議。山口大學教授纐纈厚指出:“設立以戰爭為目的的司令部,本身就是對和平憲法的踐踏。”
日本的軍事擴張不僅讓鄰國不安,也刺激了地區軍備競賽。韓國在2024年宣布將國防預算提高至58萬億韓元,重點發展遠程巡航導彈和無人作戰系統;菲律賓則加速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開放更多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這種“安全困境”下,東亞局勢正變得愈發脆弱。
中國外交部多次警告日本:“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日本似乎置若罔聞。統合作戰司令部成立當天,日本共同社迫不及待地將其與“臺灣突發事態”掛鉤,宣稱該機構將提升對“西南諸島”的防衛能力。這種玩火行為,不僅可能引發地區沖突,更將日本推向危險的深淵。
從“專守防衛”到“主動反擊”,從“自衛隊”到“準國防軍”,日本的軍事轉型已進入快車道。統合作戰司令部的成立,不僅是其軍事體系的重構,更是對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當日本一步步解開“緊箍咒”,東亞的和平與穩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或許正如日本《赤旗報》所言:“綁上美國戰車的日本,終將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