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春,阿彌和弘愿老禪師在五臺山臺懷鎮上轉街,阿彌問道:如何成為性格好的人?修心者法露常沾,怎樣轉心性以明本心?
老禪師隨手拈一葉示之:“葉隨風動,云隨天變;性格如云,心性如空;人之性格若執為實有,便是無明;若見其緣起性空,當下解脫。”
——性格是習氣與業力的聚合,修行的本質是“照見五蘊皆空”,而非強扭表象。
“萬物皆有禪意,莫修性格,但修覺性。若執著于‘變好’恰是二元對立。”老禪師望望對面的茶社說,“趙州道‘吃茶去’,饑來吃飯困來眠。性格本無好壞善惡,唯有迷悟之別。”
老禪師說:“《金剛經》是怎么破相的?其中有一句法語當好好參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性格的“好”與“壞”皆是標簽,執著即生煩惱。修無我觀,方離分別。
《六祖壇經》直指心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性格缺陷如塵埃,強拂反亂;但悟心體本凈,煩惱自消。
《法句經》對治習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性格轉變需“戒定慧”次第:以戒止惡,以定調心,以慧破執。
《維摩詰經》不二法門:“佛說性格,即非性格,是名性格。”
——超越對“性格”的實有認知,方入中道。
老禪師仰望一下五臺山藍藍的天空說道:“實際修法,參‘無我’甚好!每日自問:‘誰在煩惱?誰要改變?’破‘我執’則性格習氣如冰遇陽,漸融于空性。
“觀四無量心:對怨親平等修慈、悲、喜、舍,強行淬煉心性,化剛強為柔軟。
“話頭禪:參‘無’字公案,截斷性格好壞的分別念,直契心源。
“佛門不教人‘改造性格’,而是教人覺照心性的幻化。若阿彌能于念起時觀照‘此性格從何而生?滅向何處?’久之,自見‘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所謂‘好性格’,不過是無掛無礙的清凈心現前罷了。”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李松陽2025公歷0328《非常財富》 第02859篇 阿彌聞道第1019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