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道思·經苑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缺少意見的年代。時代的喧囂紛擾,放大了我們內心的焦慮和迷惘。
我們被困在由算法編織的信息繭房里,也被困在由他人締造的意義之網中,無法理解生命的全部意義。技術飛速向前發展,但那些沒有邊界感的技術狂人讓我們對未來愈發感到不安。失控的世界局勢更讓我們覺得當下的安穩似乎只是一種歷史的偶然。我們不知道時代的洪流將會把我們甩向何處。
被籠罩其中的我們,感到不真實,感到虛無,我們渴望一種深刻而持久的滋養,渴望一種能夠點燃我們的生命、讓生活逃離掌控的智慧!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情緒下,佛學被重新發現,成為現代人追求內在平靜與精神自由的解藥。佛學并不給我們虛假的安慰,而是直指我們痛苦的根源——執著。
“諸行無常”并不是在勸我們躺平,而是在教我們看清真相后更清醒地活。只有超越了對結果的執著,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這個虛妄紛擾的年代,我們渴望用佛學重啟自由。而佛學的修行,亦需師友相攜。因此,愛道思·經苑即將開啟佛學經典研讀營,歡迎加入我們,讓我們以經典為舟,共渡智慧之海!
01
佛學的品性
從空性到自由的解脫之道
佛學是一門直指人心的實踐哲學。作為中國人,我們對于佛學并不陌生,但仍然有很多關于佛學的誤解。最常見的就是認為佛學消極悲觀,否定人生價值,會讓人走向虛無。
佛學確實揭示了空性,比如《心經》里最經典的表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以及《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學經典始終在從不同的層次揭示空性。但這種空性并非否定生命,也并不等同于虛無,而是提醒人們對于世俗欲望的執著才是痛苦的根源。
圖 |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
還有另一種常見的誤解,就是認為燒香拜佛就是信佛,把佛學理解為簡單的宗教儀式,反而把佛學蘊含的深刻哲學智慧忽略掉了。
實際上,佛學揭示了我們內心痛苦的根源,也為我們指明了解脫之路。佛學以清明的智慧,告訴我們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而真正獲得解脫與自由的方式在于我們自己。
02
眾生的覺醒
從無明到成佛的覺悟之路
佛學正是以一種積極的姿態在面對人生,并且不斷向我們指出: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們自己的認知,而想要擺脫命運與業果的束縛,也只有靠自己的覺悟。
這樣獨立自信的哲學,適合每一個不愿盲從的現代人。佛法不離世間覺,這不過就是說真正的修行不在于隱遁山林,而是在世俗生活中覺悟真理、體證自由。我們通過日常的修行與自我覺察,不斷清凈內心的妄念與執著,才能解脫業力束縛,達到真正的自主自由。
“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覺悟與成佛的潛能并非少數天賦卓越之人的專利,而是每個生命都固有的本質,每個人內在都隱藏著佛性的光輝,只是因為無明與偏執而未能彰顯。
圖 | 莫高窟61窟南壁,衣珠喻經變
《法華經》中就有一個很經典的“衣珠喻”,說的是有一個窮人醉酒時,親友把一顆寶珠縫在他衣服里。他醒來后不知道自己有寶珠,四處乞討,窮苦潦倒。直到親友點破,他才發現珍寶本就隨身。寶珠就代表人的佛性,眾生本就有佛性,只是因為無明(醉酒)而不知,因此向外求法。而佛法告訴我們,其實智慧早已具足,只需覺悟。
03
佛學的精進
從入門到精通的智慧之路
理解了佛學的本質,我們該如何實踐它?其實,佛學為我們指明的覺悟之道,就蘊藏在千百年來的佛學經典中。
但在現實中,我們能看到許多人長期學習佛學卻始終不得其法,甚至走入歧途。
我想,真正的困難或許在于我們過多地執著于文字與表象,忽略佛法的本質在于覺悟與實踐,或者是我們太過急功近利,忽視了修行本身的漸進性。也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修行的方法,迷失在理論的繁雜之中。還有一些修行者,因為盲目追求儀式和神秘體驗,忽視了平凡生活的點滴修行,導致終身被困在佛學的門前,不得其門而入。
圖 | 盛唐時期繪成的莫高窟第103窟壁畫
描繪玄奘由天竺取經歸來的情景
如果你是一個佛學的初學者,可以先從《法句經》《長阿含經》《維摩詰經》這些言簡意賅的經典入手,這些經典言語簡潔,又富有啟發性,易于把握又能直接啟迪心性。
如果你是佛學的深入研習者,就可以逐步轉向更深奧全面的經典,比如《華嚴經》《金剛經》《法華經》等等。這些經典富有哲學深度與人生智慧,很適合用來進一步深入領悟佛法的精髓。
圖 | 《佛教十三經》,中華書局出版,賴永海主編
對很多人來說,佛學經典晦澀難懂,不容易消化理解。所以我們在選擇佛學經典的版本時,可以先從注疏、白話譯本及講解入手,先大致掌握經典的核心思想。在理解了基本思想之后,可以培養日常修行,在具體生活中體悟這些經典理論。在這個過程里,如果能夠得到其他修行者的指導和點撥,也會是很有幫助的,像我自己也是因為很偶然的機會,有幸結識了蘇州佛教居士林的覺智法師,受到他的很多啟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反復閱讀經典,不斷琢磨和體悟,才能在每一次閱讀中得到精進和突破。
經典的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修行,透過持之以恒的閱讀與實踐,最終達到對佛學深入而透徹的領悟,實現真正的精神自由。
康德曾說,人類的本性如同彎曲的木材,從中無法裁出筆直之物。人性的這種不完滿與局限,促使我們終其一生不斷追尋超越自我的途徑。而佛學經典的偉大意義恰恰就在于,它幫助我們突破這種與生俱來的局限,引導我們在對善、美、真的追求中,不斷自我完善,成為一個更智慧、更自由、更美好的人。
愛道思·經苑
基于以上的種種考量,我們成立了“愛道思·經苑”,旨在推動經典的閱讀,以滋養現代人的內在精神。第一年度,我們將特別開啟佛學經典研讀營,由蘇州大學教授許小亮老師主理,帶領大家系統研讀六部佛學經典。這六部經典涵蓋佛教從早期到后期、從南傳佛教到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適合不同水平的佛學研習者。
如果你想了解佛學經典研讀營的更多信息,歡迎在4月1日(周二)20:00,與許小亮老師、施展老師相約直播間,共同探討:在虛妄時代,我們如何成為自己內心的主人?屆時,許小亮老師也將正式公布佛學經典研讀營的全年研讀計劃,歡迎預約。
報名方式
添加微信獲取報名信息
【備注:佛學營】
微信號:eidos67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