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問桫欏”,從“嗯啊,收到”少年深處喊出“為什么”?!?一個山河四省出來的小鎮做題家;一個多讀了幾年書的985博士;一個關注學術科研樂子普通研究生!讀研讀博已經夠苦了,不如笑著回收學術垃圾!
您的互動是持續創作的燃料[1]
新聞報道
3月18日,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科劉昊禹博士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志正刊發表通訊文章《Global cooperation is crucial for DeepSeek and broader AI research》(全球合作對DeepSeek和更廣泛的人工智能研究至關重要)。
該成果實現了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科在《Nature》正刊發文“零的突破”,為體育學科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劉昊禹博士的通訊文章聚焦人工智能領域前沿問題,強調全球合作對通用人工智能(如DeepSeek)及更廣泛AI研究的核心作用,指出在數據共享、算法優化和倫理規范等方面,跨國協作是破解技術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近年來,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科積極開展跨學科合作,先后與心理學院、旅游學院進行相關合作,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并將持續依托海南省特色資源,進一步推動“體育+科技+文旅”的深度融合和交叉實驗室的申報,推進其在康養文旅、訓練競賽、大健康等場景的應用。同時也在逐步拓展與周邊國家,科研機構的科研、人才培養等合作。
據海南師范大學足球學院官網介紹,劉昊禹本碩博均就讀于首都體育學院,教育學博士,2024年9月入職海南師范大學,擔任足球學院專任教師,講師。他曾參與多項省級社科課題研究,發表4篇關于運動訓練理論研究的學術論文。
官網正文如下
翻譯如下
全球合作對中國深度求索公司及更廣泛的人工智能研究至關重要
作者:劉昊宇
中國開源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R1以其高性價比比肩行業領軍者的表現確實令人矚目(見《自然》2025年第638卷13-14頁)。但這家創新企業正面臨著威脅其生存及人工智能研究整體發展的多重挑戰。
復雜網絡攻擊持續針對深度求索的基礎設施,競爭對手以優厚待遇爭奪其核心人才,國際貿易限制更使中國難以獲取尖端AI芯片。這些困境折射出人工智能發展的系統性危機。雖然深度求索證明了有限資源下實現技術突破的可能性,但人才爭奪戰、網絡安全威脅和貿易壁壘正為新興AI企業——尤其是非傳統科技中心區域的企業——構建不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建立國際合作框架勢在必行。這樣的協作機制可以保護關鍵AI基礎設施、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確保算力資源公平獲取。受益者不僅包括深度求索,更涵蓋所有依賴開源AI模型開展研究的科研群體。
若不能制定既保護創新企業又推動開放科學的政策,我們或將失去推動AI技術進步與普惠的重要力量。
《自然》第639卷577頁(2025年)
海南師范大學:發文后又刪除修改重發
遭遇質疑后,海南師范大學官微刪除了24日發布的推文。不過,26日中午,該校再次以同樣的內容發布推文,把標題修改為“我校體育學科劉昊禹老師在《Nature》雜志正刊發表通訊”,刪除了“文章”二字,正文也刪去了“零的突破”這一表達。
很奇怪:體育學院的博士發表對AI的看法
據海南師范大學足球學院官網介紹,劉昊禹本碩博均就讀于首都體育學院,教育學博士,2024年9月入職海南師范大學,擔任足球學院專任教師,講師。他曾參與多項省級社科課題研究,發表4篇關于運動訓練理論研究的學術論文。
讀者來信==通訊文章?
文章收錄于(Nature 638, 13–14; 2025),全篇不到200個單詞,且與體育學科無關,主要發表對AI領域的看法,與其他三篇文章共同列于“Correspondence(讀者來信)”下。對此,不少網友質疑該文存在水分,不能稱之為“在《Nature》雜志正刊發表通訊文章”。
全文總共200來字,這種東西值得發表嗎?或者大吹特吹嗎?
對海南師范大學《自然》讀者來信事件的分析與評論
一、《自然》讀者來信的性質與爭議
- 欄目定位與學術價值
《自然》的“Correspondence”(讀者來信)欄目主要用于發表簡短評論、觀點或對已發表文章的回應,字數通常在200-500詞之間,無需嚴格的同行評審或實驗數據支持,本質上更接近“學術討論”而非原創研究成果。劉昊禹博士的《Global cooperation is crucial for DeepSeek and broader AI research》即屬于此類,內容僅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合作,與體育學科無關,全文不足200詞,屬于對特定問題的觀點表達。 - 學校宣傳的夸大與誤導
海南師范大學在最初的宣傳中,將讀者來信稱為“通訊文章”,并強調其實現了“體育學科在《自然》正刊發文的零的突破”,甚至將其與“體育與AI融合”強行關聯。這種表述混淆了“通訊文章”(通常指原創研究論文)與“讀者來信”的界限,誤導公眾認為這是一項重大科研成果,而非觀點評論。盡管后續刪改推文,但修改后的版本仍保留“正刊發表通訊”的模糊表述,進一步暴露宣傳策略的功利性。
二、“大吹特吹”現象的深層原因
- 學術評價體系的扭曲
當前高校普遍存在“頂刊崇拜”,將《自然》《科學》等期刊的發表與科研經費、職稱晉升、學校排名直接掛鉤。海南師范大學作為普通本科院校,亟需通過“突破性成果”提升學術聲譽,因此將一篇讀者來信包裝為“零的突破”,本質是評價體系異化下的功利選擇。 - 學科跨界與師資能力的矛盾
劉昊禹博士的學科背景為體育教育學,但其文章內容卻聚焦人工智能領域,暴露出跨學科研究的倉促性與表面性。盡管跨學科融合是趨勢,但缺乏相關領域的研究積累和實證支持,僅憑觀點表達難以體現學術深度。此外,學校在宣傳中刻意強調“體育學科突破”,試圖通過“AI+體育”的標簽吸引關注,卻因內容與學科脫節而適得其反。 - 宣傳機制的不透明與浮躁心態
高校宣傳部門常以“重磅”“突破”等詞匯吸引眼球,甚至將非研究類內容(如讀者來信、評論)包裝為論文成果。此次事件中,學校未對文章性質進行嚴謹審核,反映出管理流程的疏漏與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
三、對“短文是否值得發表與宣傳”的批判性思考
- 《自然》讀者來信的合理性
短文發表本身并非問題?!蹲匀弧返腃orrespondence欄目為學者提供了快速表達觀點的平臺,尤其在跨學科或公共議題中具有一定價值。但關鍵在于:學校是否應以“學術成就”的標準去宣傳此類內容?顯然,海南師范大學的過度包裝背離了學術傳播的初衷。 - 宣傳尺度與學術誠信的邊界
若學校如實說明文章性質(如“觀點評論”),并探討其跨學科啟發性,本可避免爭議。然而,將“讀者來信”拔高為“正刊論文”,甚至虛構“零的突破”,已構成對學術誠信的損害。這不僅誤導公眾,更可能削弱學術界對真實科研成果的關注。
海南師范大學事件折射出的師資與學術生態問題
海南師范大學此次對《自然》讀者來信的夸大宣傳,不僅反映了學術評價體系的扭曲,更暴露出類似層次高校在師資隊伍和學術素養上的普遍短板。
1. 師資水平與學術能力的不足
國內許多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師范類、綜合類高校)的師資隊伍存在明顯缺陷:
- 高層次人才匱乏:相比“雙一流”高校,這類學校難以吸引頂尖學者,教師隊伍中具有國際視野或高水平研究能力的比例較低。
- 科研能力薄弱:部分教師長期脫離學術前沿,研究停留在低水平重復,甚至依賴“蹭熱點”“跨界包裝”來制造“成果”。
- 學術訓練不足:一些教師缺乏嚴格的科研方法論訓練,導致研究規范性差,難以產出高質量論文,轉而追求“短平快”的發表策略。
2. 學術管理混亂與評價標準錯位
- 行政主導科研:許多普通高校的科研管理仍以行政思維主導,追求“數量”而非“質量”,甚至默許或鼓勵夸大宣傳。
- 學術誠信意識淡薄:此次事件中,學校宣傳部門未對文章性質進行嚴格審核,反而主動拔高其意義,反映出部分高校對學術規范的漠視。
- “唯帽子”“唯論文”導向: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中過度依賴“是否發頂刊”“是否有國家級項目”,導致教師不得不投機取巧,而非扎實研究。
結論:提升學術質量需回歸本質
海南師范大學的案例并非個例,而是國內許多普通高校的縮影。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
- 優化師資引進與培養機制,真正提升教師學術能力,而非僅追求“人才帽子”;
- 改革科研評價體系,減少對“頂刊數量”的依賴,注重研究原創性和實際貢獻;
- 強化學術誠信教育,杜絕夸大宣傳,讓科研回歸求真務實的本質。
否則,類似“200字讀者來信吹成重大突破”的鬧劇仍會不斷上演,進一步損害中國學術界的國際聲譽。
參考資料
文獻:左下角關注“時問桫欏”,拒絕做“嗯啊”牛馬,大聲喊出為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