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今日文章目錄 ● 美國
[468]“海湖莊園協議”——在華爾街流傳的瘋狂特朗普理論(The Atlantic)
[470]獨家:特朗普團隊在Signal上分享的軍事計劃(The Atlantic)
[473]關于“Signal門”泄露事件的后續影響,你需要了解的信息(The New York Times)
[472]一則泄密事件暴露出特朗普團隊的草率以及對盟友的輕視(The Economist)
[471]特朗普團隊在Signal聊天記錄泄露事件上越陷越深(The Washington Post)
[464]為何全世界都在摒棄美國的人工智能模型 (MIT Technology Review)
[462] 為何將完全控制權交給AI智能體將釀成大錯 (MIT Technology Review)
[474]金融行業對大學校園畢業生的掠奪(Washington Monthly)
[469]“完美午睡”的藝術(WIRED)
[463](我們所了解的)關于土耳其的動蕩局勢(The New York Times )
The Atlantic(2025.3.25)
按語:本文載于《大西洋月刊》,是對市場上流行的“海湖莊園協議”一個很好的介紹、分析及批駁。1)該理論基于特朗普幕僚斯蒂芬·米蘭去年11月提出的論文主張,可以幫助人們將表面無序的貿易戰解釋為某種宏大戰略布局;2)按照這個理論,特朗普會通過極端關稅施壓,迫使各國接受美元貶值方案,藉此重構全球貿易體系并振興美國制造業。在這個方案里,還有一個重要要素,即借“百年債券”化解美國的國債危機;3)然而這套理論存在根本性缺陷:首先,其核心目標自相矛盾——美元貶值需拋售美債,結果會推高融資成本;其次,發達經濟體制造業衰退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果,從來就不是單一貨幣問題;4)方案需要各國的配合和支持,必須由特朗普政府談出一個宏大的地緣政治協議,而特朗普的政策招致各方(包括盟友)的怨恨與報復,搞壞了和所有各方的關系,談何配合;5)米蘭自己指出,該方案必須經過不動聲色的“精密規劃”及“精準執行”才有可能成功,與特朗普政策亂象完全背道而馳;
6)方案的沒有真實理論和政策基礎,也沒有地緣政治意義,其“成功”將意味著二戰后建立的美國/美元體系走向瓦解。意味著國際經濟混亂時期甚至金融及經濟危機的到來。
7)最重要的是,特朗普素來不掩飾自己的想法,這個方案從來就沒有獲得特朗普的認可,從來沒有被提及,純粹是個別幕僚自己的想法。綜上,“海湖莊園協議”本質是金融圈為解釋亂局而構建的現代陰謀論,暴露的是華爾街對政策不確定性的焦慮,是精英階層試圖在混沌中尋找邏輯的一廂情愿。
實際上,一段時間以來,在國內各種場合,只要談到特朗普經貿政策亂象和美國市場的動蕩,幾乎總會有人提出,“千萬不要看美國表面無序,看似亂成一團”,這些“亂”都是有考慮的,是“有意為之”,是“一盤大棋”的一部分。特朗普“背后有高人”,這些計劃實際上不是陰謀,而是“陽謀”:他們在執行一個非常有遠見且公開的政策(國內常稱為“第二次廣場協議”),“特朗普政府精得很”,“下一步他們要策劃‘百年債券’”。在給出這樣的宏大且高深的解釋后,在場人往往就陷入沉默。這個說法很早就在國內流傳,在美國則是華爾街口傳口的一個秘聞,但因為沒有任何事實基礎,極少獲主流媒體的報道。但伴隨三月份以來特朗普各種政策的瘋狂出臺,市場嚴重波動,經濟陷入衰退,這個說法也就獲得了更多的注意力。一些主流機構(包括投行和政策專家)也開始提到這個理論,試圖通過它為混亂的現狀找到某種合理解釋——與其說這是基于經濟學理論,或對于特朗普政治的把握,或對政策實務世界的理解,不妨說是人們希望找尋心理上的寄托和安慰。而如果你想在談話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顯得你能在紛亂中看到規律,并為在場的人提供某種特殊的“情緒價值”時,務必要搬出“海湖莊園協議”以顯示遠見。而“海湖莊園協議”特別的地方在于,而特朗普帶來的政策環境越亂,市場越是抓狂,人們越找不到解釋,這種理論就越有說服力。此外,它不僅僅為現狀提出解釋,似乎還給出了某種解決方案——也許特朗普身邊會有幕僚會在情況最壞的時候向總統提出這個錦囊呢?那時,“海湖莊園協議”不就成真了么?這就使得這個理論無法證偽,并具備了典型的陰謀論特征。
正文:(3,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外行看來,特朗普在過去兩個月里的關稅政策似乎是一團毫無條理、前后矛盾且自我毀滅的亂麻。但你是否想過這樣一種可能性:事實上,這其實是一項精心策劃的宏偉計劃的第一步,旨在重振美國制 造業、減少國債、重新構建國際聯盟體系,并達成本世紀最偉大的地緣政治協議? 這是一種在華盛頓、華爾街以及金融媒體界日益流行的新理論的核心觀點:據說特朗普正計劃達成的這項重大協議甚至已經有了一 個名字:“海湖莊園協定”(the Mar-a-Lago Accord)……
2. [470]獨家:特朗普團隊在Signal上分享的軍事計劃
The Atlantic(2025.3.26)
??
按語:昨天特朗普政府擺了烏龍,把《大西洋月刊》主編給拉進討論對胡賽武裝進攻的小群后,特朗普總統和所有白宮官員都在努力洗白,淡化這件事的重要性。其對外口徑是:不承認相關官員在聊天群里分享的內容包括任何的“機密信息”,甚至否認里面包含軍事計劃。一開始,《大西洋月刊》是不敢披露相關信息的,因為有關內容被認定為屬于“機密信息”,則記者即便在無意中取得,對外泄露也有法律風險——因為你不能在知情的情況下有意泄露這些信息、進一步擴大影響。既然白宮以不涉及敏感信息為由,從根本上否認這個事情的重要性,那記者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所有信息向全世界公布,讓所有人一起看看。在這篇文章里,記者公布了主要的聊天群組里的截屏信息,供吃瓜群眾一起觀賞。中國的讀者們也可以一起看看美國白宮的“草臺班子”是怎么在手機里聊軍國大事的。
正文:(3,1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關于特朗普團隊們在Signal應用上的聊天。 周一,在我們發表了一篇有關特朗普政府重大安全漏洞的報道后不久,一名記者詢問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思(Pete Hegseth),為什么他會在即時通訊應用程序Signal上分享關于即將對也門發動的攻擊計 劃。他回答說:“沒有人在短信里發作戰計劃。關于這件事我就說這么多。”……
3. [473]關于“Signal門”泄露事件的后續影響,你需要了解的信息
The New York Times(2025.3.26)
??
按語:《紐約時報》對“Signal門”泄密事件的跟進。1)白宮持續淡化事件影響,采用轉移焦點策略,攻擊涉事媒體并辯稱泄露信息不涉“機密”;2)政府陷入“作戰計劃”與“攻擊計劃”的文字游戲,回避信息泄露對軍事行動造成的實質安全隱患;3)國家安全官員使用非官方通訊軟件且設置自動刪除功能,暴露內部信息管理漏洞;4)民主黨借機施壓要求防長辭職,事件還在持續發酵。
正文:(2,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大西洋月刊》于周三公布了包含該刊一名記者的Sig nal群組聊天的更完整記錄后,特朗普政府正應對新一輪因美國對也門發動襲擊的內部國家安全審議而引發的余波。 這起不同尋常的泄密事件的更完整交流內容,揭示了美國最高國家安全官員之間的討論情況,這些官員包括內閣成員和白宮高級工作人員。在聊天記錄中,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思(Pete Hegseth)在美國軍隊對也門的胡塞武裝民兵發動襲擊的兩小時前,透露了具體的行動細節。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瓦爾茨(Michael Waltz)無意間把《大西洋月刊》主編杰弗里·戈德堡(Jeffrey Goldb erg)拉進了商業即時通訊應用程序Signal上的這個聊天群組……
4. [472]一則泄密事件暴露出特朗普團隊的草率以及對盟友的輕視
The Economist(2025.3.24)
??
按語:本文載于《經濟學人》,從美國盟友、歐洲的視角審視特朗普政府的“Signal門”泄密事件。1)特朗普政府內部,從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茨,到副總統萬斯,對歐洲盟友根本不屑一顧,對歐洲利益和價值系統性忽視,反而將“索取經濟回報”作為行動前提;2)其中萬斯堅定表達了抨擊歐洲、孤立主義的傾向;3)國防部長赫格塞思更關注武力威懾的展示價值;4)中東特使維特科夫的角色值得關注:雖然不是內閣成員,但卻深度參與核心決策,凸顯特朗普個人化的“親信政治”;5)對歐洲而言,特朗普政府的泄密事件最刺眼之處還不是草率和安全威脅,而是其表達出來的對盟友的發自內心的蔑視。
正文:(2,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很多人都體會過把短信錯發給別人的那種尷尬。但當發錯短信的“烏龍指”屬于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瓦爾茨(Mike Waltz),短信內容涉及的是轟炸也門的詳細軍事計劃,而接收者又是一位知名記者 時,這個錯誤就不只是個令人羞愧的事了——它可能是對國家安全的嚴重破壞……
5. [471]特朗普團隊在Signal聊天記錄泄露事件上越陷越深
The Washington Post(2025.3.26)
??
按語:特朗普高級團隊的“Signal門”事件:1)特朗普延續其攻擊批評者的一貫策略,轉移公眾視線,把矛頭轉向揭露政府Signal丑聞的《大西洋月刊》主編戈德堡;2)其最新口徑為,政府高官使用Signal討論這些事情是合法的,只是戈德堡用“不正當手段”侵入了Signal群組,但又提不出任何證據;3)除了各種信息均顯示:是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茨“擺烏龍”將戈德堡拉入群,特朗普政府的說法也是矛盾的,因為如果戈德堡可以這樣入群,那說明冒用身份、或者黑客入侵(連記者這樣的外行)也能做到,更說明軟件本身不安全。4)特朗普的白宮還是用老的花樣,試圖制造陰謀論,通過抹黑媒體解決公信力危機。這種輿論操弄不僅無濟于事,只會削弱政府,而且更凸顯這屆政府的危險性。
正文:(2,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朗普總統政治生涯中最屢試不爽的策略之一,就是惡毒攻擊那些揭露對他不利事情的批評者。這使他能夠將自己的支持者團結 在一個共同的敵人——通常是媒體——的對立面,即便被揭露出來的事情存在問題。 如今,面對《大西洋月刊》主編杰弗里·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他們顯然采取了這樣的手段。戈德堡揭露了特朗普政府高級官員在一款非機密應用程序上討論軍事攻擊計劃的情況(因為不知為何戈德堡被拉進了Signal的聊天群組)。盡管政府已經證實了《大西洋月刊》現已公 布的那些短信內容的真實性,但特朗普及其團隊還是轉而無情地攻擊戈德堡……
6. [464]為何全世界都在摒棄美國的人工智能模型
MIT Technology Review(2025.3.25)
??
按語:全球技術格局正經歷深刻重構,AI(主權)議題出現了三大動向:1)美國政治劇變及科技政策轉向引發國際信任危機,多國開始反思對美國技術的依賴;2)本土化AI方案加速崛起,各國尋求建立基于特定語言文化的小型模型。社群驅動的開發模式成為破解非英語語境技術瓶頸的關鍵路徑;3)AI主權(及更廣泛的科技主權)日趨成國際共識,各國都希望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生態體系。特朗普政府及其政策只起到一個作用,即加速各國尋求科技主權。
正文:(2,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幾周前,我親身見證了一場震蕩——在臺灣舉辦的數字權 利大會(RightsCon)上,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正艱難應對其重要資助方——美國政府的撤資。 正如我在報道中所寫,特朗普政府令人震驚地迅速削弱美國政府(以及其轉向被一些著名政治學家稱為“ 競爭性權威主義”的行徑),也影響了美國科技公司的運營和政策——而這些公司當然擁有遠超美國邊境的用戶群。與會者表示,他們已經看到這些公司在參與和投資用戶規模較小、特別是使用非英語的社區方面的意愿正在發生變化……
7. [462] 為何將完全控制權交給AI智能體將釀成大錯
MIT Technology Review(2025.3.24)
??
按語:Hugging Face的研究團隊在《MIT技術評論》上撰文警示,現在AI智能體大發展,但人類將控制權過度讓渡給AI智能體潛藏著多重危機。1)智能體基于不可預測的大型語言模型構建,其自主性增強意味著人類逐步喪失對程序流程、執行方式的控制權,可能引發文件篡改、身份冒用等失控行為;2)智能體為實現個性化服務,需要深度介入用戶隱私數據,存在個人信息濫用和監控的倫理風險;3)智能體的多系統協同操作特性將使風險呈指數級放大,如同時訪問通訊與公共平臺的智能體可能引發信息泄露的連鎖反應;4)更加嚴峻的是,最高階的自主智能體具備編寫執行新代碼的能力,可以在無人類授權下擅自操作核心系統。研究團隊認為,技術發展不應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無論如何,都應把人類控制權作為抵御智能體失控風險的最后防線。
正文:(2,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AI智能體(AI agents)讓科技行業熱鬧非凡。與聊天機器人不同,這些具有開創性的新系統并 非在聊天窗口內運行,它們能夠操控多個應用程序,以響應簡單的用戶指令來執行復雜任務,比如安排會議或進行網購。隨著智能體的能力不斷提升,一個關鍵問題隨之而來:我們愿意交出多少控制權,以及為此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8. [474]金融行業對大學校園畢業生的掠奪
Washington Monthly(2025.3.23)
??
按語:這是一篇登載在美國進步主義雜志《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的文章,深度剖析金融行業對頂尖高校畢業生的系統性“人才掠奪”,揭示其如何利用多重機制,將美國最精英學子拉到華爾街的游戲,并認為這會引發結構性的社會問題乃至危機。
從機制方面看,金融行業構建了一整套精密的人才“收割”體系,實現了所謂的“職業匯聚”,吸走了最頂尖的人才:1)薪酬霸權與職業跳板效應:金融行業提供遠超其他行業的高薪,采用了“兩年制”短期雇傭模式(工作兩年即可憑借光鮮履歷跳槽至私募等更加高薪的領域),金融行業塑造了一條“低風險、高回報”的速成通道,精準切中年輕一代對經濟安全與職業靈活性的焦慮。2)招聘行業產業化,全面進行校園滲透。金融公司通過支付高額年費,與高校建立“企業合作項目”,壟斷職業中心的宣講會、面試資源;利用校友網絡組織密集的“咖啡閑聊”、紐約總部參訪等活動,并將招聘前移至大一大二階段,以實習名義提前鎖定目標。3)精英圈層文化。頂尖高校中富家子弟占比畸高,自幼浸潤于“財富即成功”的價值體系,把投行視為延續階層地位的“默認選項”;4)校園內彌漫的競爭焦慮及跟隨為延續階層地位的“默認選項”;4)校園內彌漫的競爭焦慮及跟隨效應,使得年輕學生都把金融業看作成就下一個成功、規避人生不確定性的安全選項。
文章也認為,金融行業吸走頂尖人才對社會有廣泛影響,遠超個體職業選擇,包括:1)關鍵領域人才空心化,譬如芯片制造、新能源研發、公共醫療、基層司法等與國家競爭力相關的行業都無力抵御金融業的資源碾壓,陷入招不上人的困境。例如,哈佛2020屆進入金融業的學生數量超過投身學術、醫療、公共服務領域的總和,后者正面臨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2)階層固化加速。金融招聘高度依賴名校光環與人脈壁壘,使得富裕家庭子女通過“校友推薦制”輕易獲得入場券,而寒門學子即使考入名校,也因信息滯后、社交資本匱乏,在求職中被邊緣化,形成“富者愈富”的惡性循環,進一步固化和加劇美國的貧富差距和階層不平等。3)教育價值異化。大學淪為金融業的“人才預科班”或訓練營,學生為應付招聘季,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模擬面試與人脈經營,為的只是畢業后能拿到一份金融工作,學術探索與批判性思考都被功利主義取代,高等教育從育人變成了特定行業的職業招聘漏斗。
作者也提了一些改革倡議——如大學禁止低年級招聘、剝離與企業的付費合作項目、強化職業倫理課程等等——但在美國,金融憑借絕對高薪,在行業里擁有絕對霸權,注定會將大部分學子吸走。在整個經濟空心化、金融化、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前,這些手段只是杯水車薪,無力改變大的趨勢。
校園招聘文化的金融化,就業去向的金融化,都只是美國經濟金融化的縮影和結果。但美國的經驗確實值得中國關注:如何在市場機制和尊重個人意愿選擇的前提下,把人才更加“均勻”地“配置”到有利于國家和社會長期發展的行業和賽道里,是一個所有國家都需要面臨的長期課題和挑戰。
正文:(10,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和許多大一新生一樣,奧黛麗(Audrey)進入米德爾伯里學院(Middlebury College)時對自己的未來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我對金融幾乎一無所知,”她承認道,“我看過《繼承之戰》(Succession)(那部劇)。”但她對一件事很確定:在大學期間找到一份成功且高薪的職業是不容置疑的。她曾就讀于一所“富人云集”的高中,而現在作為一名獲得助學金的學生,在米德爾伯里學院這樣一個同樣充滿特 權氛圍的環境中學習,”她時常感到被提醒著:“該死,我得賺錢。”……
9. [469]“完美午睡”的藝術
Wired(2025.3.22)
??
按語:一篇關于科學午睡的小文。午睡是雙刃劍,既要通過它來提升專注力與工作效率的益處,但也要注意對夜間睡眠產生的負面影響。理想午睡應要控制在10~20分鐘,選擇在下午2點之前,避免干擾生物鐘。睡眠環境需模擬夜間條件的安靜黑暗空間;特定群體如輪班工作者、運動員及高專注職業人群可通過策略性午睡優化工作表現,慢性失眠者要避免。嚴格結合自身情況,科學規劃午睡,可使其成為有效的健康管理手段。
正文:(1,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到了下午,你眼皮沉重,注意力難以集中。你閉上眼睛睡了半個小時,醒來時感覺精力充沛。但那天晚上晚些時候,你在床上輾轉反側,心里納悶自己 為什么就是無法入睡。當時感覺如此神清氣爽的那次午睡,很可能就是原因所在……
10. [463](我們所了解的)關于土耳其的動蕩局勢
The New York Times(2025.3.24)
??
按語:《紐約時報》的簡要報道,讓我們保持對土耳其最新局勢的關注。
正文:(1,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土耳其當局以腐敗和支持恐怖主義的罪名逮捕了伊斯坦布爾市長埃克雷姆·伊馬莫格魯(Ekrem Imamo glu)——他是總統埃爾多安的主要競爭對手,此后土耳其陷入了一場政治危機。 土耳其國內爆發了十多年來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在土耳其主要反對 黨指定伊馬莫格魯為下屆總統選舉候選人的幾個小時前,他被免去職務并遭到監禁……
III. 如何加入(并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 「兔主席的寶藏」,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 2024年11月上線至今,近500篇文章、200萬字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國際臻選、快評
標簽: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美關系、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