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議論李嘉誠賣港口的事,可是大家知道嗎?有個比李嘉誠賣港口更扎心的事實,我如果要說出來的話,估計小伙伴們又開始不淡定了。
這個事情的主角,就是李嘉誠賣港口這件事的大客戶——美國貝萊德集團。
貝萊德集團到底是什么來頭?它在國際貿易領域到底扮演著什么角色?接下來讓我們聚焦到這家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
貝萊德(BlackRock)的故事始于1988年,由出身猶太家庭的拉里·芬克創立。它起初是黑石集團的一員,但很快在1992年就自立門戶,并于1999年成功登陸紐交所。現在,總部設在紐約的貝萊德已經成長為全球資產管理界的巨無霸,到2024年底,其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了驚人的11.6萬億美元,相當于日本全年GDP的2.8倍!因此,貝萊德又被某些人直接稱為是第三大經濟體,它也是世界三大財團之首。
要說起這家公司的快速成長,其實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其中最突出的要數“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和多元化的業務布局。無論是主動投資、指數基金,還是另類投資、ESG策略,貝萊德都有涉足。特別是它們的阿拉丁系統,這個赫赫有名的風險管理平臺,現在也成了全球金融領域的管理標桿。
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家資本巨頭呢?如果你僅用在商言商的思維停留于對它的膜拜,認為它只是個私營的商界高手,那你就膚淺了。
在貝萊德的整個發跡過程中,離不開美國正府的扶持。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成就了貝萊德。在這個混亂的時期,貝萊德憑借其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硬實力,被美國正府欽點為“救火隊長”,在這個期間,貝萊德快速長成了一只資本巨獸。
然后2009年,貝萊德又以13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巴克萊全球投資者旗下的iShares業務。拿到了全球最大的ETF平臺,奠定了它在被動投資領域的老大地位。如今,iShares在全球ETF市場上的份額接近40%,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
那么,貝萊德跟美國正府的關系到底有多深呢?
首先是與美國正府戰略的深度綁定。比如228億美元收購長和李嘉誠旗下的港口事件,此舉被認為與美國遏制中國“Y帶Y路”戰略直接相關。因為此項交易明顯是在配合川總正府“退群外交”后的新霸權模式,即退出國際協議后通過資本力量控制基礎設施。
貝萊德在此過程中扮演“戰略資產收割機”角色,這跟之前在俄烏沖突中貝萊德接管烏克蘭國有資產的模式如出一轍?。而且事實上,港口交易洽談期間芬克多次向川總匯報進展情況,并最終通過法律訴訟、審計施壓等手段迫使中資企業退出關鍵基礎設施?。
另外,貝萊德還存在?高管“旋轉門”現象。貝萊德集團多名核心成員曾任職美國財Z部、美聯儲等機構。例如前財Z部官員馬克·韋德納負責國際業務,前美聯儲官員芭芭拉·諾維克參與政策制定,形成政商決策層的雙向流動,也確保了其決策始終與美國國J安全戰略保持同步?。
至于貝萊德與硅谷科技企業、五角大樓形成“科工復合體”,通過數據監控、附加費征收等“合法化”手段實施對他國的經濟遏制,就不用多說了。
綜上種種,貝萊德集團實際上代表的是美國國家利益,如果說它是美國正府的“白手套”,也是毫不夸張的。
但是現在,有一個驚人的事實來了:原來貝萊德的生態鏈早就滲透到了咱們中國的各行各業!
首先,互聯網企業。三大電商阿里、京東、拼多多都有貝萊德的股份;傳統BAT三巨頭還有騰訊、百度都有貝萊德的持股;外賣行業的美團;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比亞迪、寧德時代、蔚小理;芯片領域的中芯國際、中興通訊;大消費行業有茅臺、五糧液、伊利、海天;手機行業有小米;另外還有一些醫療和礦產行業等,就連中國的四大銀行都通通在列!用雪球網的一位博主的話說就是,中國的優質資產貝萊德幾乎買了個遍。其中有不少企業,它還是大股東。這里我就是不一一細數了,大家抽空自己查一下。
說到這里,我知道有不少小伙伴已經默默地點上一根煙,開始了沉思。
接下來問題就來了,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是繼續在商言商保持淡定保持接納,還是該打起精神慎重處理呢?歡迎大家伙一起來給點說法,我也跟著一起學習學習。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