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墳帶3樣,家興人丁旺”,4月4日清明,上墳要帶哪3樣?盡早了解!
他奶奶總說清明是春天的眼睛,當田埂上的苦菜冒出黃花,灶臺上的蒸籠就該飄起艾草香了。清明在我國既是一個重要的祭祀節日,也是一個節氣。清明一般總是在春分后的第15天,此時的天氣甚是明媚,氣溫回升,不冷不熱不濕不燥,一切都那么恰到好處。很多人只知道清明節,卻不知道咱們現在所過的清明,其實是三個很久遠的節日,經過時間的沉淀,組合而來的清明節。
清明的來歷還要從很久遠的兩個故事說起,第一個就是寒食節。相信關于寒食節的來歷,大家都知道,主要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中文介子推而得來。
除此之外,就是上巳節,上巳節起源于周代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最初的上巳日是一種水邊祭祀活動,這一日,人們會到水邊洗瀖,用于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在上巳日這一天,人們還有一個傳統習俗就是郊外游春,今天我們簡稱為郊游或者是踏青。
,除此之外,部分地區還有戴柳的習俗,人們將柳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是把柳枝插在門梢上。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前的兩個節日都已經慢慢地演變成了如今的清明節。因此,在清明節時有許多的傳統以及禁忌。
清明節又被稱為祭祀節日,由這個名字可以見,在清明時節,我們還要祭祖上墳,同時,在民間清明這一天,在許多地方,還有踏青的習俗。除此之外,在當天上墳掃墓時還要拿鋤頭,因為拿著鋤頭,可是有大用處呢。而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很多人都不知道咱們上墳的時候要帶上三樣“家伙事”。因為在老一輩人的眼中“上墳時帶3樣,家興人丁旺”,這句話可不是空穴來風!
這句話看起來是非常普通的一句俗話,但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都經常聽到家里面的老人在清明時節,經常在耳邊叨叨吧?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里面的講究可不少。俗話說得好“任何時候咱們都應該尊重老傳統,主要是圖個吉利”!
那么到底要帶哪3樣呢?
第一樣:香蠟
除了清明之外,在任何時候上墳,咱們都需要帶上香辣香辣,可以說是上墳的必備物品。人們通過點香蠟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的幾層意思:
1、在咱們民間的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香燭燃燒時產生的煙霧被視為一種溝通的媒介。認為咱們的先祖可以通過煙霧感知到后人的祭祀,以及對他們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2、香蠟象征著光明和希望,在古時,人們認為蠟燭的火焰象征著光明,在清明上墳時點燃意味,祖先照亮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道路,同時也象征著后輩們對以后的日子充滿了希望,日子越過越紅火,家庭越來越興旺愿望。
3、在民間還有著一些流傳的故事說咱們的香燭的氣味和火焰具有驅邪的作用,讓祖先得到安寧,讓后人平安健康,喜樂順遂。
雖然說這些說法都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但卻多源于咱們傳統民俗信仰和文化的傳承。在尊重科學的同時,也應該將咱們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第二樣:鮮花
每一次清明時節回老家上墳時,在馬路的兩邊,或者是各個路口,咱們都能看到許許多多賣菊花的人,菊花的品種也有許多,從顏色來分,一般分為黃菊花,白菊花。黃菊花和白菊花主要象征著哀悼和懷念之情。
很多人在回鄉的路上就把菊花備好了,除了菊花之外,還有一些出手比較闊綽的,會買上一個紙扎的花圈。
在傳統文化中,菊花被賦予了哀悼,追思的含義在里面,除此之外,菊花還有“花中隱士”之稱,象征著高潔長壽和不畏艱難的品質。不管是花圈也好,還是菊花,都代表著后人對祖先的感恩和敬畏之意,同時也表達了后人對先人的敬重。
第三樣:祭品和紙錢
祭品一般會準備水果,糕點,酒肉等之類的食物,像我們這邊一般會準備一個“刀頭”(這個是四川方言指的是:一塊方方正正的豬肉),還有豆腐,魚或者是雞,但不管是哪一種肉都要保證肉的完整性,比如說雞的話就要一整,只不能缺胳膊少腿,魚的話也要有模有樣。比如說在煎魚的時候把魚煎爛了,那么也不能拿去祭祖上墳。
其中,酒是最為關鍵的,少什么都不能少了酒,因為在祭祀完之后,咱們會把酒灑在墳頭的墳土上。
除了以上的這些制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紙錢了。以前燒的紙錢都是那種黃色的火紙,而現在就有專門印刷出來的冥幣,但不管是哪一種,每一次我們兩種都會買上一些,除此之外還會買上一些紙質的衣服等等。
當然,不同的地方習俗也有所不同,相信大家也對咱們清明上墳需要帶哪三樣,早已做到心中有數,早了解不吃虧,下一周就是清明節了,上墳掃墓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帶上這三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