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的李嘉誠可能沒料到,自己縱橫商海70年的“撤退哲學”,竟在2025年的春天遭遇空前危機。距離4月2日港口交割僅剩幾天,這場涉及228億美元、橫跨23國43港口的世紀交易,正被推上中美博弈的火山口。
長和集團原計劃將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但中國監管部門一紙審查令,讓交易陷入僵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明確表態:“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港澳辦更連續轉載官媒文章,痛批交易“漠視民族大義”。
李超人這次怕是栽了大跟頭。特朗普政府赤裸裸的施壓、貝萊德CEO芬克與白宮的曖昧關系、中企更高報價被拒的蹊蹺操作……這些細節被扒得底朝天。更致命的是,巴拿馬運河承擔著中國21%的遠洋貿易量,若美國掌控咽喉要道,隨時可能對中國貨輪加征“過路費”,甚至切斷“一帶一路”命脈。
資本無國界?這句話在當今時代更像是一句笑話。當交易觸及國家戰略安全,96歲的商業巨擘終于被逼到墻角——是繼續硬扛審查,還是懸崖勒馬?
擺在李嘉誠面前的困境,遠比想象中兇險:
港澳辦72小時內兩次轉發《大公報》社論,質問“商人有沒有祖國”;外交部發言人暗指美國“經濟脅迫”;香港特首李家超雖未直接反對,但一句“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已暗示《國安法》利劍高懸。
市場監管總局啟動反壟斷審查,直指貝萊德掌控全球10%集裝箱吞吐量的壟斷風險。更狠的是《國安法》第20條——若認定交易威脅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中方有權直接叫停。
最要命的是輿論,內地網友將其定性為“遞刀行為”,香港市民怒斥“吃里扒外”。資本可以算計利益,但民意一旦崩塌,百年李家招牌恐毀于一旦。
四面楚歌之下,李嘉誠只剩最后一張牌可打:引入中資參股。
這絕非空想。中遠海運港口已公開表態:“對符合戰略需求的資產非常感興趣”;招商局集團此前350億美元報價被拒的舊賬,更讓“中資接盤”成為可能。具體操作可分兩步走:
把特朗普垂涎的巴爾博亞港、克里斯托瓦爾港單獨拆分,由中遠海運或招商局接手。這既能消除國家安全隱患,又能堵住輿論炮火,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
對其它非戰略港口,可讓中資企業持股30%-49%,既符合監管要求,又保留貝萊德部分權益。如此既能套現百億美元,又能規避《反壟斷法》審查。
李嘉誠算盤打得精——甩掉低效資產、套現轉型科技賽道。但他忘了,巴拿馬運河不是普通碼頭,而是中國遠洋貿易的“七寸”。當資本觸碰到國家核心利益,再精明的商人也會碰得頭破血流。
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控制港口“卡中國脖子”,中國則加速布局秘魯錢凱港、埃及蘇伊士港等替代節點。這場交易本質是中美爭奪全球物流話語權的縮影,希望李嘉誠能認清形勢。
96歲的李嘉誠,正站在歷史的分水嶺。若執意交割,等待他的是法律鐵拳與民意反噬;若引入中資,雖損失短期利益,卻能保住家族基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