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法:王偉(知止)
人人追求幸福生活,然而幸福難以捉摸。
今年春節,駕車從成都出發,一路向西,幾天后來到云南中緬邊境上的一個叫永德的小縣城,深刻體會了一下當下國人的幸福,人們在十八線小縣城的地溝油燒烤攤上,在滿是噪音的優雅KTV里,人們在大街小巷的麻將聲里日復一日地幸福著。一群不同民族的姑娘少年們喝了一堆國產啤酒,“俗稱三精口服液”(味精,色精,香精)后,縱情狂歡,愛情甜蜜,人民廣場上的大媽們跳著六親不認、妖惑眾生的廣場舞步,她們跳出了寡婦的憂傷、五保戶的迷茫、光棍的寂寞、剩女的悔恨、已婚婦女的委屈和絕望,同時也跳出了布洛芬也止不住的疼!男人看了發神經,女人看了斷月經,初看肝腸寸斷,再看生無可戀,不但跳出了村里五保戶對寡婦的思念和得不到的無奈,更跳出了退休老干部對秘書的不舍,還有開塞露也通不了的愁。
有段時間回到老家祭祖,我驚訝地發現,那個班里曾經成績稀爛的同學已經成為了受人尊敬的老師。
由于互聯網的發達,那些失散多年的小時候同學又聯系在一個群里了,這些年和這些當初的同學慢慢接觸下來,我也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上學時候學習成績好的,家庭條件一般的,都喜歡往外面跑,往一線大城市去闖蕩。而一些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家庭條件還可以的,大學畢業之后一般就回來縣城發展。留在本地的同學大部分都是體制內的,比如教師、警察、醫生、公務員,而且大部分是家里有點關系的。
潮水沒有方向,卻奔向四面八方,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屬于這樣一代人——對過去已失去所有的尊重,對未來全部的信念或希望也蕩然無存。人們活在享受的此刻,像無家可歸的人懷著強烈的饑渴。正是在人們的感覺之中,尤其是在人們的夢里——那些無用輕飄的感覺。
我們也許和那些終其一生只想著享樂消遣的人并無太多不同。然而,自我主義的憂慮的太陽即將沉落,而我們的享樂主義則在暮色與矛盾中冷卻。我們正在康復。我們通常都是不學無術之人,從未學過任何一門藝術或者行業技能,甚至不懂得享受生活。審美是最大的體面,我們甚至來不及發現美,甚至也不知道美,中國十八線小城的幸福是來自于對當下的滿足,人們的幸福觀是:喝點干二兩,打點小麻將,吃頓麻辣燙,約個小姑娘,再去洗腳房。上班混個時間,下班呼朋喚友,吃飯,做愛,算計每個月的那幾千塊錢財。人間匆匆忙忙,世界搖搖晃晃。
人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名利,生活得也許很快樂;還有更多的人是在平淡充實、日復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度過平凡的每一天,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叔本華曾說:人生面對兩大敵人,一是窘困制造的痛苦,二是富足產生的無聊。“既無痛苦,也不覺無聊,本質上就實現了人世的幸福。”
健康是幸福的首要條件
人生的頭號愚蠢,就是犧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財富、謀騰達、圖博學、逐名聲,更遑論縱色欲,求片刻之歡。健康第一,我們應該把一切都放在它后面。
內心的貧乏導致外在的貧困
諸多世家子弟,銜金含玉而生,頃刻把偌大家產揮霍一空,其速度難以置信,其過程不可救藥,究其根源,正是那源自內心空虛、精神貧困的無聊。這些少年人,來到世間,外富而內貧,他們想從身外獲得一切,企圖用外在的富有取代內心的豐富,當然徒勞無功。最終,內心的貧乏導致外在的貧困。
必要的孤獨是幸福的要素
人生在世,要么孤獨,要么庸俗,除此之外,選擇不多。
對他人,對外界,切勿期許太多。他人能給予我們的十分有限,歸根結底,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當一個人呱呱落地的時候,是孤單地來到這個世界的,等到百年之后,也是一個人孤單地離開這個世界。
所以說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在旅途中,我們會認識很多的人,有些會成為很好的朋友,而有些只是萍水相逢。
我們會遇到自己的人生伴侶,如果婚姻順利,可以攜手走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但在這條路上,每到沿途的車站,有人上車,也會有人下車。
都說人生是一趟單程的旅途,不在乎終點是哪里,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慢慢地理解了這句話。每個人都是來體驗的,我無論何種情況下體驗,都是一個過程,不要太在意得失,因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幸福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獨簽下了一份不失尊嚴的協議罷了。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別人心存太多期待。我們總是想要找到能為自己分擔痛苦和悲傷的人,可大多數時候,我們那些驚天動地的傷痛,在別人眼里,不過是隨手拂過的塵埃。比起有人左右情緒的日子,我更喜歡無人問津的時光,或許,成年人的孤獨就是悲喜自渡,而這也正是我們難得的自由。人的精神寄托可以是音樂,可以是書籍,可以是工作,可以是山川,唯獨不可以是人。
自由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孟德斯鳩著名的十大罪惡里面曾經指出:沒有自由的幸福是一種罪惡!
美國評選出的十大奢侈品,竟然沒有一個跟物質有關系。
第一,生命的覺悟。
第二,一顆自由、喜悅、充滿愛的心。
第三,走遍天下的氣魄。
第四,回歸自然和與大自然鏈接的能力。
第五,安穩而平和的睡眠。
第六,享受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第七,彼此深愛的靈魂伴侶。
第八,任何時候都有真正懂自己的人。
第九,身體健康,內心富有。
第十,能感染他人并點燃他人希望。
除了健康,人生最寶貴的就是自由,身體自由,精神自由。縱然億萬家財,富甲一方,如果身體被囚,沒有獨立的思想、自由之精神,你就不會懂得自由。最頂級的放生就是放過自己。不要再去可憐任何人,因為自己才是最可憐的人,總是覺得這個不容易,那個不容易,其實你自己才最不容易,幫這個,幫那個,到頭來,里里外外一場空,放下自己,因為這才是心疼自己的唯一方式。
有愛的能力才是幸福
生活中我們經常迷路,幾千年來,在愛情世界里,見不到理性的、哲學的智慧之光。柏拉圖也好,蘇格拉底也罷,他們雖然做出了精準的定位,但我們一次又一次迷失和淪陷在其中,再偉大的詩人和文學家也沒法寫清楚,肖邦也無法彈奏出愛與欲的憂傷,多少君王不愛江山愛美人,多少俠骨也在一次次的誘惑中無法自拔。王小波曾說過:沒有什么是愛的對手,除了愛!再冷漠的心靈也無法筑起堅固的堤壩,阻止欲望的洪水沖刷。他是水嗎?他是火嗎?他是情嗎?他是一切恩怨情仇、悲歡離合。無數次跌倒,又無數爬起來;無數次被傷害,又再次赴湯蹈火。它有個閨蜜,叫做美酒,一樣的顏色和味道,一樣的欲罷不能。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異性,而是能夠深入溝通的靈魂伴侶,只有雙方擁有共同的價值觀、眼界和格局,是其他人無法帶來的安寧,只有真正頻率相同的人,才會理解你的萬里山河。今生,只有我才理解你的萬里山河。
幸福依賴其他被正確地加以正面評價的東西。離開了這些東西,幸福是不可能出現的。我們需要經歷,并且需要與他人建立深層次聯系的經歷,需要深刻認識自然現象的經歷,需要愛的經歷,需要被藝術或不幸深深打動的經歷,需要進行創新的經歷,需要與這些愉悅瞬間的興高采烈狀態迥然不同的經歷。總之,我們需要的是這樣一種人生和自我:幸福是對他的一種恰當的回應。
尼采說過: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就應該跟最好的人、最美的事物、最芬芳的靈魂傾心相見,唯有如此才不負生命一場。
真正決定幸福的,是精神,是靈魂,是內心的繁花似錦。
讀王偉先生的《不死之光(二十一)——關于幸福》有感
李紅梅
幸福好像一直在我們身邊,又仿佛離我們很遠,今日有幸拜讀王偉先生的《關于幸福》,又一次掀起了我心中的波浪——那關于幸福的思考。
幾千年來,人類不斷地探索幸福、尋找幸福,不斷地擁有幸福、失去幸福,幸福有時候像一頓美食一樣唾手可得,有時候又像是一件奢侈品令人望塵莫及。很多人的幸福只限于物質層面的滿足,這種簡單的幸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難實現,而難的是人們的欲望膨脹后那不斷被抬高的幸福門檻。作家王偉先生用幽默的手法,以小縣城人們的生活現狀開頭,使讀者在笑聲中流淚,那些再平常不過的現象,在作家筆下疼痛起來,將讀者的思緒牽到社會底層,再牽到高入云端的哲學殿堂,讓“幸福”這個詞在天地之間起伏、碰撞,碰到紅塵的墻,碰到文學的梁,碰到人生的世事無常,碰到心海的驚濤駭浪。
幸福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它沒有標準答案。而真正幸福的事,是我們都有制定自己幸福標準的權利,更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而是從未大膽地追求過想要的幸福。存在主義哲學強調幸福是個體在自由選擇中創造意義的過程,包含對痛苦的接納;佛教認為幸福是放下執念,追求內心的平靜。作家王偉先生從健康、內心的豐富、孤獨、自由、愛的能力等方面,道出了幸福的關鍵因素,“幸福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獨簽下了一份不失尊嚴的協議罷了。”這種哲學高度和文學深度的有機連接與融合,恰恰是王偉先生文字魅力的體現。優秀的文學作品,既是思想的提煉,又是人生的寫照,也是學養的展現,還是文采飛揚的斑斕。王偉先生的作品,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深刻,直達本質,直擊要害,并用哲學的思想與詩歌的語言形成經典金句,令人過目不忘。
提到幸福,我們想到的往往首先是愛情。王偉先生在文章中對此也做了深刻的剖析和闡述。“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異性,而是能夠深入溝通的靈魂伴侶,只有雙方擁有共同的價值觀、眼界和格局,是其他人無法帶來的安寧,只有真正頻率相同的人,才會理解你的萬里山河。”總有那么一個人,他(她)懂你,在語言到不了的地方,兩個靈魂可以無需語言卻深度交談,相互交融。這種幸福,是人生真正的奢侈品,因為遇見靈魂伴侶的概率極低,而對靈魂本身的要求極高,所以,遇見靈魂伴侶并彼此珍惜,是一種極致的浪漫,更是一種頂級的幸福。
很多人將幸福交給他人,而不愿意將幸福的權利交給自己,從而為不幸福找到合理的解釋。其實,托付給他人的幸福往往稍縱即逝。幸福不是外界的饋贈,不是奮斗的終點,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創造幸福的能力,是一種追求幸福的勇氣,是一種允許快樂與悲傷共存的格局,是與不確定性共舞、并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堅定自己的底氣,是在時間的裂痕中把陽光請進來的魅力。
普通人往往把幸福交付給別人的眼光,而智者會專注于自身的追求和感受,將世俗的眼光擋在心門之外,無擾無憂。特蕾莎修女在貧民窟看見神圣,梵高在精神病院畫出星空,司馬遷受邢后著《史記》,杜甫在流離失所時寫出多首經典詩作……人生幾多風雨,幾多磨難,那些我們不能掌控的滄桑,如果成為我們幸福與否的決定者,那么我們就會離幸福越來越遠。如果我們轉換角色,將自己從幸福的“消費者”轉換成“生產者”,我們就會擁有源源不斷的幸福,而在創造幸福的過程中,我們也就自然而然地與萬物建立了“血緣關系”,從而輸出幸福的光芒。
波斯詩人魯米說過,“你生而有翼,為何匍匐前行?”或許,當我們不再刻意“尋找”幸福,而是活成幸福本身時,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已在春天之上。感恩王偉先生,用閃閃發光的文字點亮了幸福之光。
作者簡介
王偉(知止),著名書法家,作家,詩人,房地產CEO。
心有八愛:寫字,碼文,插花,登山,玩茶,收藏,舞者,廚藝。
自幼學詩習書,飽讀古今經典,以蘇東坡為偶像,以王羲之為榜樣,將有趣靈魂落于文字,將魏晉風華融于筆墨,作品滿含蜀風雅韻,盡展云天襟懷。
代表作:《珠峰賦》《賢才賦》《英雄論》《巴渝大地賦》《西蜀記》《昆侖山賦》《長江賦》《秦嶺賦》《易經與書法》《書賦》《酒賦》《茶賦》《云南賦》《溫州賦》《中文賦》《千年孤獨,高山仰止——紀念蘇軾逝世921年》《吊東坡賦并歌》《人間逍遙是莊子》《人間有趣王小波》等。曾出版作品集《白晝之光》《明月清風》《中國當代作家精選》等,發表詩文幾百萬字。
詩觀:思想是文章的母親,哲學是文章的近鄰,境界是文章的靈魂,張力是文章的生命力。有天地正氣,有愛的力量,有溫度的生命,有氧氣的文字,有深刻的思考,于虛無的內心種植芳香,茍且而深情。書法觀:書法,骨子里的中國藝術。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為書寫注入生命的意義,于靈魂深處鋪開時光,筆墨穿行,長河流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