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特朗普政府對加拿大、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加征25%進口汽車關稅,并威脅“若聯手反制則施加更高懲罰性關稅”!
加拿大與歐盟會不會認慫?
咱們先聊加拿大,加拿大與美國2024年雙邊汽車貿易額達1370億美元,占加拿大對美出口總額的22%。若全面升級關稅戰,加拿大汽車業將直接損失近12萬個工作崗位。
盡管特魯多宣稱要“研究報復性關稅”,但加拿大實際報復性反制空間極其有限。
再說歐盟,德國汽車業對美出口依賴度高達18%,大眾、寶馬等車企在田納西州、南卡羅來納州設有生產基地,全面對抗將導致產業鏈回流成本激增。而法國則主張強硬反擊,提議對美科技巨頭(如蘋果、谷歌)加征數字稅,并限制美國
液化天然氣進口。這種內部分歧可能導致歐盟最終選擇降低工業品關稅(如機械、化學品)以換取汽車關稅豁免,而非全面升級貿易戰。
這幫孫子本身就各有各的利益考量,內部矛盾決定了他們不會有統一立場,各拉各的套、各吹各的調,決定了他們很難形成一致對美的態勢。
歐盟委員會已釋放信號,擬將美國汽車進口關稅從10%降至5%,同時承諾擴大采購美國軍工產品及液化天然氣。此舉既可緩解特朗普關注的貿易逆差問題(2024年歐盟對美商品貿易順差達1860億歐元),又能避免歐洲車企喪失美國市場準入。
這已說明他們已下了軟蛋。
當然,也存在歐盟可能聯合日本、韓國等汽車出口國,在WTO發起集體訴訟,利用多邊機制稀釋美國單邊施壓的效果。
但那兩個國家本來就仰美國鼻息,意義不會太大。
但特朗普的關稅壁壘是把雙刃劍,雖然他對外耀武揚威的,但自家屋里也沒有那消停。
美國本土汽車制造商(如通用、福特)40%的零部件依賴進口,25%的關稅將導致單車成本增加約4000美元,削弱其市場競爭力。
底特律三大車企已聯合游說國會,要求對“本土化生產比例達標企業”實行關稅減免,這種內部壓力特朗普政府總得拿出一個應對的辦法吧?
此外,2026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臨近,特朗普需權衡貿易戰對關鍵搖擺州(如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就業的影響。若加歐聯合采取精準報復(如針對農業州),可能動搖共和黨票倉。因此,特朗普更可能通過“威脅-談判-部分撤兵”的循環策略獲取短期政治資本,而非堅持全面對抗。
所以說,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加拿大與歐盟大概率不會全面“認慫”,但可能通過關稅分級豁免(如電動車與燃油車區別對待)、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配額、放寬數據跨境流動限制等方式,換取關鍵產業豁免。
同時,雙方將加速推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及《歐盟-南方共同市場自貿協定》,降低對美市場依賴。這場博弈的本質,是全球化產業鏈與單邊保護主義的制度性消耗,而非非此即彼的零和對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