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頭部品牌,終于出手做人形機器人了。
2025 年了,在央視春晚上大放異彩的宇樹機器人將「人形機器人」這一概念帶到大眾面前。在隨后的日子里,我們也能看到越來越多人形機器人的「競賽項目」,比如機器人馬拉松大賽、人形機器人格斗大賽。
但很顯然,這些「大賽」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相差甚遠,畢竟對你我這樣的一般消費者來說,讓人形機器人打架的意義遠不如讓掃地機器人打掃衛生。針對這種情況,中國家電企業頭部品牌海爾集團,在 2025 年 7 月 26 日,正式公布了旗下的人形機器人產品——「HIVA 海娃」。
圖片來源:雷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其他機器人品牌,海爾對「海娃」的「產品定位」相當明確——「海娃」將成為最會用家電的家庭服務機器人。或者用更直白的話來說,「海娃」的產品定位是一個「機器保姆」。
不會打拳,卻會打掃衛生的人形機器人
在雷科技看來,海娃「機器保姆」這個定位,其實比絕大多數人形機器人的自我定義都更清晰。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人形機器人,無論是宇樹、特斯拉、Figure 或 1X,基本都是朝著「類人通用執行體」這個方向走的。簡單來說,它們先把機器人做成一個「能動能聽懂」的人,然后再去找這個「人」能做哪些事情。這種路線看起來很正統、也更有想象空間,但真落地的時候,卻沒一個說得清「它到底在哪里用得上」。
從產品演示的角度來說,跳舞、打拳、跑馬拉松,這些說白了只是在展示機器人的「技術水平」上限;但就場景來說,這些「技術演示」其實毫無意義,還停留在秀肌肉的階段。
圖片來源:海爾集團
但海爾的做法與他們都不同:海娃沒有將「擬人」放在產品設計的第一要素,而是先挑了一類確定性的任務——家務,然后再造一個能執行這些任務的機器人。這種「倒著走」的邏輯,聽起來沒那么高大上,但從實際可用性角度出發,反而離用戶更近。
也正因如此,海爾其實根本沒打算讓海娃去證明什么「人形機器人的邊界在哪?」這種行業挑戰。它就只想把海娃變成一個能在家里活動、能識別家電、能按指令完成清潔任務的「高階家政工具」。如果說宇樹、特斯拉是在挑戰機器人技術的天花板,那海爾的策略更像是「先確定地板,再討論天有多高」。
圖片來源:海爾集團
當然了,想要讓機器人走向實用,海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先把海娃造出來,讓海娃動起來。截至目前,關于海娃的所有「圖像資料」都只有海爾集團公眾號中的 CG 渲染圖;另外,海爾集團在公眾號中承認「海娃」的服務是通過工程師「遠程遙控」來完成的。至于海娃什么時候才能「真人」出鏡,暫時還沒人給出準確答案。
另外,有媒體發現「海娃」的外觀和 2025 年 3 月海爾兄弟機器人與北京星動紀元戰略簽約時,放出的預熱海報高度接近,相信后者也是「海娃」的合作方之一。
人形家務機器人普及難點不只是成本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說家用人形機器人離我們還有多遠,定價一定是擺在最前面的現實問題。
就目前各家機器人企業公布的信息來看,人形機器人哪怕只是實現最基礎的家務功能,整體的制造成本也很難控制到大眾能接受的范圍之內。而用戶在購買人形機器人之前,心里都會算一筆賬:如果只是掃地、疊衣服、擦玻璃,那買一臺幾千塊的掃地機器人、疊衣機甚至請鐘點工,都比幾十萬買個機器人回家劃算多了。
即使隨著頭部品牌的擴產,人形機器人的邊際成本被平攤,在成本之外,人形機器人還需要在「通用性」「效率」之間做取舍。
雖然人形機器人強調「通用」,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通用本身往往意味著無法在單一任務上做到真正高效。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對一個家庭保姆機器人來說,「人形」未必就是效率最高的設計方案。
圖片來源:京東
傳統家電產品講究的都是「專用設備專用結構」,比如掃地機器人之所以能迅速掃完地,是因為它的刷頭、輪子、傳感器、路徑規劃,全都是圍繞「掃地」這一件事來優化的;炒菜機之所以炒得又快又均勻,也是因為機械臂和鍋具完全根據炒菜任務量身定制。專用設備每一個零件都是為某個任務服務的,因而效率很高、成本也相對更容易控制。
但人形機器人為了實現通用性,卻必須刻意模仿人的形態和動作。這種仿人設計,天然就決定了每一個動作環節都會更加復雜,也更容易受限于人類身體結構。
以掃地為例:人形機器人非要「手持吸塵器」完成任務,不僅要花費更多的機械能去穩定身體,還要頻繁調整姿勢和手臂角度,效率上幾乎不可能勝過專門設計的掃地機器人。同理,疊衣服、洗碗或是擦玻璃,也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動作可以完成,但相比專門的自動設備,效率必然更低。
更進一步說,日常家務場景本質上并不需要機器人完全擬人化。人形的優勢在于通用,但通用就意味著放棄了對任何單一任務的最優設計。「人形」設計可能注定只能解決任務的多樣性問題,卻無法解決任何單項任務的效率問題。這種本質上的瓶頸,才是除了定價以外,家用人形機器人想要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最現實的阻礙。
「懶人經濟」才是家用人形機器人的破局點
雖然說現階段,或者短期內的人形機器人短期內還難以突破「效率低、成本高」的瓶頸,但雷科技始終認為,家庭場景才是人形機器人的最終的歸宿,在工廠等產業場景應用的機器人更多是“營銷噱頭”。
畢竟家庭場景里的生活雜亂又瑣碎,本來也就不存在什么絕對的效率標準,沒人會計較疊衣服多花了幾分鐘,也沒人會在意掃地稍微慢一點——我們之所以考慮用人形機器人做家庭保姆,并不完全是因為機器人的效率比人高,但很可能只是因為人不想做這些家務。
或者用更直白的話來說,人不想做家務不是因為人的效率低,而是因為人會「懶」。
圖片來源:海爾集團
而這種「懶」,恰恰也是現階段人形機器人最大的機會。人形機器人不適合工業場景,因為工廠需要的是「最快最好用」的設備,人形機器人把螺絲「打冒煙」,也比不上一次可以擰緊 50 顆螺絲的機器臂;但在家里,哪怕機器人掃地、拖地的時間是人類耗時的兩倍也沒關系——只要比自己動手更省心就可以。
從這個角度看,海爾做海娃的邏輯其實非常現實。海娃短期內可能無法真正取代任何專用家電,但它至少能把目前雜亂無章的家務事用一個明確的方式組織起來,讓家庭用戶感覺「更輕松」。而這恰恰才是人形機器,或者說所有機器誕生的意義——將人類從煩瑣、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當然,從目前來看,無論海爾還是宇樹,人形機器人短期內走進千家萬戶的難度都極大。但長期來看,如果人形機器人真的有一天大范圍普及了,那一定是我們的「懶」,終于戰勝了對錢包的恐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