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的笑容能否成為“流量密碼”?
2025年3月,北京三里屯蘋果店的玻璃幕墻前,蘋果CEO蒂姆·庫克與一位中國網紅合影的照片在社交媒體刷屏。
他更爬景山、看昆曲、夸書法、談《哪吒2》,甚至與網易丁磊一起體驗游戲光追技術……
這位64歲的全球科技巨頭掌舵人仿佛成了“中國網紅打卡機”,用一連串“偶遇”和“接地氣”的互動,試圖向中國市場傳遞一個信號:蘋果在乎你們。
而各個領域的頭部網紅大V博主們,則像等待宣召進宮的秀女,躍躍欲試,期待庫克翻牌子。
但這樣的信號和動作,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品牌公關”,而且有點低估中國網民的智商。
2024年第四季度,蘋果大中華區營收同比暴跌11%,iPhone銷量首次被華為反超。
曾經高高在上的蘋果,如今不得不放下身段,用“網紅合影”和“粉色iPhone建議”這樣的戲碼,試圖挽回流失的“果粉”。
然而,當庫克與楊天真在景山公園的自拍被網友調侃為“像極了微商老板拉客戶”時,人們不禁想問:
蘋果的焦慮,真的能用幾場“親民秀”治愈嗎?
01
銷量崩塌背后:蘋果的“中國困境”遠不止硬件
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頹勢,絕非偶然。
首先,蘋果的技術壁壘已經開始崩塌,“護城河”正在干涸。
過去十年,蘋果憑借iOS生態、芯片性能和品牌溢價構建的“護城河”,正在被中國廠商以更快的創新速度和更低的成本擊穿。
華為的鴻蒙系統、小米的跨設備互聯、甚至OPPO的折疊屏技術,都在挑戰蘋果的“唯一性”。而蘋果引以為傲的A系列芯片,在AI算力競賽中已顯疲態。
庫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對DeepSeek(深度求索)的稱贊,更像是對本土AI技術崛起的無奈認可。
其次,蘋果文化出現認同危機,品牌從“身份象征”逐漸淪落為一個“街機標簽”。
曾經的iPhone是“精英標配”,如今卻因缺乏差異化和被主流高端消費群體拋棄,逐漸淪為一款普通“街機”,少了很多身份象征和社交屬性的特殊意義。
新一代Z世代更愿意為華為的“國潮設計”、小米的“性價比信仰”買單。
蘋果試圖用《鳴潮》《燕云十六聲》等國產游戲的原生適配來討好年輕玩家,甚至將中國書法稱為“世界最美藝術”,但這些“文化貼金”反而暴露了其對中國市場理解的膚淺。
年輕人要的不是“被迎合”,而是“被尊重”。
第三,蘋果供應商的覺醒,中國強大制造業形成的供應鏈體系正在“去蘋果化”。
中國供應鏈廠商早已不再把成為蘋果的“代工廠”,當作一種全力渴求的機會和榮耀。
立訊精密、比亞迪電子等企業正將技術能力轉化為自主品牌競爭力,而蘋果仍試圖用“清潔能源基金”和“供應鏈投入”維系舊秩序。
這種“施舍式合作”在“國產替代”浪潮下顯得愈發無力。
02
庫克的“網紅戰略”:一場注定擰巴的“人設游戲”
當64歲的庫克在微博上曬出與網紅達人楊天真的合影,并認真討論“粉色iPhone Pro”時,這場公關表演給人的混亂感與錯位感,已達到頂點。
要知道,“親民人設”可不是誰都能玩好,更何況過去這些年財務出身的庫克一直走低調內斂的冷面總裁形象,此時來個180度大轉彎,只能造成之前消費者印象還不錯的高冷認真大叔人設徹底崩塌,形象也變得更模糊。
蘋果曾經的品牌哲學是“用產品說話”,庫克更像個“隱形CEO”。
如今突然轉向“網紅式營銷”,本質是對市場地位的恐慌。
從與網易丁磊體驗游戲光追,到在浙江大學大談“開發者創造力”,蘋果試圖用“本土化敘事”掩蓋創新乏力。
但問題在于:高端品牌的根基是“引領”,而非“討好”。
當蘋果開始學小米玩“粉絲經濟”,反而稀釋了其最寶貴的品牌溢價。
這個在中國市場重塑庫克IP的品牌營銷動作,很可能落入流量邏輯的陷阱,更忽視了蘋果和庫克本人的品牌底色,像蘋果這種量級的行業領導品牌,搞CEO走網紅路線帶貨可救不了整個帝國。
與網紅大V“偶遇”的本質,是將品牌價值捆綁在流量泡沫上,對蘋果來說得不償失。
楊天真提議的“粉色iPhone”或許能刺激短期話題,但蘋果需要的不是“顏色創新”,而是“體驗革命”。
更危險的是,這種策略正在將蘋果拖入安卓陣營最擅長的“參數內卷”——當庫克炫耀iPad Pro的“主機級游戲性能”時,他是否意識到,中國玩家更在意的是《原神》在千元機上的流暢度?
此外,還有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這里面存在一個精英主義的悖論:誰在定義“親民”?
庫克在正乙祠戲樓體驗昆曲、夸贊書法的舉動,看似在擁抱傳統文化,實則暴露了蘋果對中國市場的認知偏差:它仍在用“精英視角”定義“大眾需求”。
真正的親民,不是CEO在戲樓擺拍,而是讓退休老人也能用iPhone一鍵叫車;不是宣布“清潔能源基金”,而是讓小區門口的手機維修店能買到平價原廠電池。
03
蘋果的“中國藥方”:生態合作能否重構護城河?
面對困局,蘋果正在押注兩個戰略:綁定本土內容生態,強化開發者聯盟。
庫克此行最關鍵的行程,不是網紅合影,而是與庫洛游戲、網易的合作。
《鳴潮》成為首款原生適配Mac的國產二次元游戲,iPad Pro的光追演示更是直指“性能焦慮”。
蘋果試圖用游戲場景激活存量用戶換機需求。但這招的風險在于:中國手游市場已是“存量廝殺”,而蘋果30%的“蘋果稅”正在將開發者推向華為、小米的應用商店。
庫克在浙江大學強調“中國開發者創造力無與倫比”,實則是為Apple Intelligence入華鋪路。通過扶持本土AI應用、AR內容,蘋果想復制App Store早期的生態紅利。
但華為的鴻蒙NEXT系統已宣布徹底脫離安卓,這場“生態戰爭”的勝負,可能取決于誰能更快將大模型能力植入千萬臺設備。
04
理性旁觀:蘋果的“中國劇本”能走多遠?
庫克的中國行看似熱鬧,實際上隱藏著三個致命的矛盾:
第一個矛盾:短期流量與長期價值的撕裂
網紅營銷能帶來微博熱搜,但無法解決iPhone 15 pro的發熱問題;清潔能源基金能賺取政策好感,卻擋不住中國對手搶走高端用戶。當蘋果用“公關動作”替代“產品創新”,它的品牌信仰正在加速崩塌。
第二個矛盾: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失衡
蘋果一面強調“與中國相互成就”,一面將Vision Pro的生產線遷往越南;一面夸贊中國開發者,一面嚴控iOS生態權限。這種“既要又要”的策略,在民族情緒高漲的當下極易被反噬。
第三個矛盾:傲慢與焦慮的搖擺
庫克可以連夜拜訪丁磊,卻始終未對“蘋果稅”做出實質性讓步;他能體驗昆曲書法,卻回避了蘋果地圖在中國的水土不服。這種“選擇性親民”,恰恰暴露了跨國巨頭的傲慢慣性。
05
結語:當“果粉”變成“果農”
今天的中國消費者,早已不是盲目追捧Logo的“果粉”,而是精打細算的“果農”。
他們要的不是庫克的微笑,而是實實在在的“體驗果實”。
蘋果若真想重獲人心,需要的不是更多網紅合影,而是一場徹底的產品革命:
比如放下身段,讓iPhone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服務者”而非“定義者”。
比如重構價值,用AI和AR重新定義“智能”而非堆砌攝像頭。
比如尊重市場,把30%的“蘋果稅”變成3%的“生態激勵”。
否則,再多的“粉色iPhone”和“昆曲體驗”,也不過是蘋果帝國沒落前的最后一支舞曲。
作為曾在跨國公司工作多年的本土品牌營銷人,我不得不承認,蘋果的困境是所有跨國巨頭今后在中國市場的一個典型模型。
當本土勢力崛起、文化自信覺醒,任何“高高在上”的全球化品牌敘事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失效。
中國市場的下一個十年,屬于那些既能堅守核心價值,又能真正“蹲下來”傾聽市場心跳的品牌。
而蘋果這樣的國際品牌,真的準備好為中國市場“蹲下來”了嗎?
(全文完)
作者簡介:天真一笑,前國際4A創意總監,知勝咨詢創始人,曾服務過50+世界500強企業的創意營銷,并幫助100+中小企業及創業者從0到1走上品牌軌道。尋找生意解藥,就問天真一笑。有問題咨詢作者,請后臺私信聯系。
關注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