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十大元帥中的羅榮桓去世之后,毛主席前去向他的遺體告別。羅榮桓是十大元帥中走得最早的一位,去世時只有61歲。毛主席因為他的離世,有好幾天都吃不下,睡不著。
某一天,毛主席突然和自己的護士長吳旭君聊起了關于生死的話題。吳旭君認為這個話題太不吉利,因為當時毛主席已經70歲了。
一、毛主席和護士長談“生死”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來稀。許多人到了這個年紀,都是忌諱談死的,可是毛主席偏偏要談。毛主席叫吳旭君不要回避死亡這個話題,還從書架上拿了一本《形式邏輯》讓吳旭君去閱讀。
等到第二天,毛主席和吳旭君又繼續聊起了生死這個話題,毛主席還讓吳旭君舉例說明什么是形式邏輯。吳旭君說:“所有的金屬都導電,銅是金屬,所以銅也導電?!?/p>
毛主席讓吳旭君拿生死做主題,照樣舉一個例子出來,她卻說不出來。結果毛主席舉例說:“人都是要死的,這是個概念。毛澤東是人,所以毛澤東也是會死的?!?/strong>
毛主席是從革命的槍林彈雨里走過來的人,他從二十歲開始參軍,接著搞工人運動,鬧革命。一生多次與“鬼門關”擦肩而過,因此談起死亡,從來都無所畏懼。
不過一個人在青年時代以前往往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是到了老年時,卻會有許多割舍不下的東西,因此開始變得畏懼死亡。
但是毛主席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個堅定的唯物論者。關于生死的問題,他早在青少年時代就做過深入思考。那么,毛主席的“生死觀”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二、毛主席的“生死觀”
1975年,美國的基辛格博士訪華之時,毛主席曾經和他開玩笑說自己不久以后就要歸天,因為已經接到了上帝的邀請函。
但是到了1975年12月福特訪華之時,毛主席又說:“你們的國務卿干涉我們的內政,他不要我去見上帝,上帝的命令他敢違抗啊,上帝請我,他不讓去?!?/strong>
對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毛主席是一個不服輸,不認命的人。毛主席少年時代接受過儒家的傳統教育,青年時代又受到了唯物主義新思想的影響。這兩種思想共同影響了他的生死觀。
從儒家的角度來看生死,儒家是相信人會死亡的,但是強調人應當順應自然的規律。《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所以儒家反對人們“坐以待斃”,鼓勵大家把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為國家、集體謀福祉上去。毛主席在青年時代都反對人自盡,力主人類應該與天斗,與地斗,與自己斗。
另外,由于受科學觀念的影響,毛主席一直都反對迷信。1919年,長沙有一次打雷,打死了很多的人,于是民間流傳“五百蠻雷,上天降罰”的邪說。
毛主席在《湘江評論》上撰文指出,這些人在大樹下筑屋,雨天大樹引下雷電,所以他們才會被雷打死,這些都是不懂科學造成的。
那年,二十六歲的毛主席,已經對自然科學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當時他早已經明白唯物論的觀點,知道按照辯證法的規律,一個人必然會經歷死亡。
所以后來有一天毛主席和吳旭君聊天的時候,就說:假如人不會死亡,那么從古至今的人都活下來,地球早就裝不下了。
那么,死亡到底可不可怕呢?也可怕,也不可怕。人害怕死亡,有時候其實是因為對于“未知”的東西無法想象。
比如一些信佛的人,為了安慰自己,于是幻想出“死后的世界”,那里有神明統治著的天堂,也有閻羅統治著的地獄,所有的人都為了“上天堂”而努力地“活著”。
但是信奉唯物主義的人,根本不信這個世界上有鬼神,人不過是一堆元素的聚合。人離開這個世界后,就分解成了各種元素,回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這些元素在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后,又隨機地組成了各種新的生命,于是就在這個世界上循環,生生不息。
毛主席在和吳旭君談話時曾開玩笑說,希望自己死后能化成骨灰,投到海里去喂魚。毛主席當時說:“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吃肥了你們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物質不滅定律?!?/strong>
其實在毛主席的生死觀里面,人的死亡也是進入到了一個“循環”當中去,只不過這個“循環”是由大自然操縱的,當中并沒有鬼神。
二人的談話,從這里還引出了另一個話題。毛主席告訴吳旭君,他早就和中央的同志達成了一個協議,簽了一份《倡議實行火葬》的倡議書。
為什么毛主席完全不害怕死亡呢?毛主席在和吳旭君談到人類不死的話題時,曾經提過劉禹錫的一聯詩,叫做“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生死都是自然規律,一個革命者雖然去世了,但是千千萬萬個新生的革命者,又追上來了。所以一個人的死亡并不可怕,毛主席更加看重的,顯然是他身后革命思想與精神的傳承。
中國儒家講立功、立德、立言。這個思想出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做到了三樣中的一條,就雖死猶生了。
立功,就是為保家衛國做出自己的功勞與貢獻;立德,就是勤以修身,儉以養性,為世間做道德的模范;立言,就是著書立說,把圣人教化人民的一言一行與思想貢獻記錄下來。
這些事情,毛主席在生前都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做,那么身后就只等后來的年輕人去繼續完成他未竟的事業了。
結語
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提出過一個哲學概念,叫做“向死而生”。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直在奔向死亡。
每一個人都注定都要死亡,但是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更不能消極等死,或者積極尋死。正確的做法是,時刻用“死亡”來提醒我們珍惜“生存”的這一段時間,努力去做正確的事。
一個人在中年時代到來以前,平時往往不會去思考死亡的問題。非要到了中老年以后,眼看著自己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才會受到觸動。
上了年紀的人特別害怕別人提“死”字,但是毛主席偏偏要故意提起“死”字。毛主席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其實他是在用“死亡”提醒自己,珍惜余下來的時光,再為建設新中國做更多的貢獻和努力。
由于重病纏身,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后幾年一直是在臥床辦公。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毛主席帶病批閱了他生平最后一份文件,又親自部署救災工作。
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主席完成了他的光榮的人生使命,與世長辭。
- 參考資料:
- 《毛澤東與護士長談生死》——《源流》,2001.11.15;
- 《樂觀奮斗:毛澤東生死觀的價值取向》——《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20;
- 《儒家生死哲學與毛澤東的生死觀》——《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0.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