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先輩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和智慧結晶。而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桂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別出心裁,將這古老的文化遺產與英語學習相結合,"二十四節氣英文觀測站"正式揭牌成立,讓傳統與世界接軌,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文化傳承與國際視野的種子。
文化自信:當節氣智慧遇見世界表達
節氣觀測站的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開啟了跨學科探索之旅,用中英雙語記錄節氣密碼,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獨特光彩。"快看!Peach blossom的花苞像害羞的小姑娘!“The grass is sprouting. And it's turning green!”觀測站的小成員們手持溫度計、觀測表,穿梭于校園的角落。他們測量氣溫、觀察植物變化,用稚嫩的英文描述“春風拂面”的觸感與“泥土濕潤”的氣息。孩子們一邊記錄數據,一邊用英語熱烈討論,校園儼然成為“雙語生態課堂”。
AI識春:科技探尋節氣密碼
活動中,最讓孩子們興奮的當屬“AI植物掃圖”環節。借助智能識別工具,一片片綠葉瞬間“開口說話”——“這是艾草!原來青團的清香就藏在它的葉子里!”有學生激動地喊道;“這是何首烏,能讓白發變黑哦!”一名男孩興奮地舉起手機,表示要挖一株送給奶奶,“我要讓奶奶的頭發像春天一樣烏黑發亮!”銅錢草的圓潤葉片、三葉草的幸運象征,也在科技賦能下變得鮮活可觸。孩子們將觀測結果填入英文版《節氣氣候表》,圖文并茂的記錄中,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悄然碰撞。
童趣實踐:文化傳承中的暖心對話
一場觀測,不僅解鎖了自然奧秘,更串聯起代際溫情。當發現艾草與青團的關聯時,孩子們雀躍分享:“上周我和媽媽一起包了青團,原來艾草就是它的‘綠衣裳’!”當了解到何首烏能讓頭發變黑,一個孩子馬上想到要把它送給頭發變白的奶奶,這一小小的舉動體現出了“孝親敬長”的傳統美德。而在認識艾草后,有孩子興奮地提及上周和媽媽做青團的經歷,喚起對家庭生活和傳統文化習俗的美好回憶,增強了文化認同感。
教育深意:當思政課遇見二十四節氣
“節氣英語觀測站”不僅是學科融合的創新實踐,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通過觀察、記錄、表達,孩子們在感知自然規律中理解“天人合一”的傳統智慧,在科技實踐中增強文化自信,更在親情互動中體悟“敬老愛家”的中華美德。學校表示,未來將以觀測站為平臺,持續探索“節氣+”教育模式,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校園里煥發新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