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瑞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陳垣先生出生于1880年11月12日,是20世紀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大師和社會活動家。
1951年11月1日,毛澤東在懷仁堂舉行國宴時與陳垣同席,對他人介紹說:“這是陳垣先生,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
陳垣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早有定評,他為我們留下許多不朽著作,如《元也里可溫教考》《元西域人華化考》《??睂W釋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史諱舉例》《通鑒胡注表微》等,不僅在當時成為史學界的示范性著作,引領學術前沿,奠定了中國宗教史、元史、歷史文獻學、中西交通史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基礎,就是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學術生命力,堪稱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非常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
陳垣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條是必須要提出來的:一是對民族和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貫穿了他一生的學術研究活動;二是求實與創新的科學研究精神,使他在總結和改造我國傳統史學方法的基礎上,運用近代科學研究方法,促進了中國史學近代化的進程。
他開創很多新的研究課題和研究領域,令人耳目一新,受到海內外學者普遍稱譽,不愧為一代史學大師。
陳垣先生還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早年投身反清民主運動,曾經為推翻帝制奔走呼號。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陳垣先生曾經出任教育界和文化界一系列重要職務,如教育部次長、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圖書館館長、輔仁大學校長、北平師范大學史學系主任、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并長期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輔仁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執鞭任教,德藝雙馨,桃李滿天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在我國學術界、文化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辦學思想上,陳垣先生雖然沒有像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那樣具體提出“兼容并包”的辦學口號,但他的辦學實踐與此完全相通。在學校管理、教師選聘以及學術活動中,從不因循守舊,沒有門戶之見,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是非常難得的。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對于辦好學校、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陳垣先生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對教師的選聘極為重視,常常親自把關。
他不僅注意網羅學術名流,而且十分注意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發現和培養啟功先生。啟功先生在回憶文章中有詳細記述。
陳垣先生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無論是任輔仁大學校長還是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他反復強調和一貫堅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說,愛國主義是陳垣先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把愛國看得至高無上,只要愛國,其他都可以從權。
如對一個人來說,即使有很多缺點,“茍不戕賊祖國,君子所不棄也”(《通鑒胡注表微·邊事篇》);再如關于歷史史實,認為“史貴求真,然有時不必過泥,凡事足以傷民族之感情,失國家之體統者,不載不失為真也”(同上)。
由此可以看出陳垣先生強烈的感情色彩。
1950年,政府就輔仁大學的教育主權與教會有激烈交鋒,陳垣先生毫不猶豫地站在政府一邊,堅決支持政府收回教育主權。
陳垣先生沒有專門學習過教育理論、教育心理學和教學教法,也沒有發表過這方面的著述,但他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的經驗、原則和方法,同現代教學理論是非常一致的,這是他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和繼承。
陳垣先生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時,已屆70歲高齡,但他不顧年邁體衰,積極投身到國家建設和教育工作之中,為師范教育和為北京師范大學的發展盡心竭力。
他經常和青年學生談心,讓他們樹立教師光榮的思想,并鼓勵廣大青年投身到教師隊伍中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