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的一個下午,迷幻搖滾音樂在仙溪村村心的田頭響起。不到10分鐘時間,這里雨后春筍般聚集了22位老人,在強勁的樂聲中一次次揮起鋤頭,年過八旬者也不減賣力。這是仙溪村老人菜園開春以來的第一次集體勞動,熱心村民車載U盤里的歌曲是開干的信號,為這群老人的勞作添了幾分“熱血”。
3年前,這片聚起村內老人的田地尚未開墾,提供就餐補貼的長者飯堂尚未建設,他們身后被視為“積極養老”精神象征的竹建筑也未搭起。這樣春和景明的日子,他們常以閑談、打牌消磨,三三兩兩。
帶來這些變化的,是由幾位中青年組成的公益組織“深耕”,這一團隊常年駐扎廣州從化區良口鎮5個山村工作。在探索農業轉型、培育社區經濟之后,他們將目光瞄向了農村互助養老。
仙溪村戶籍人口645人,常住人口僅150人,其中大部分為50歲以上,平均年齡60歲以上,空心化與老齡化程度較深。像仙溪村這樣老齡化突出、經濟薄弱、養老資源有限的村莊,村級養老能夠怎么做?深耕試圖以一場互助性探索,推動更多農村老人走出積極養老之路。
01
從“養起來”到“折騰起來”
“鄉村老人真正需要‘養’起來的是極少數。大部分鄉村老人確實是活到老干到老,有自我照顧、互相照顧的能力?!比ツ?2月,深耕團隊發布了一條“積極老人撐起一片鄉村”視頻,有人提出質疑稱,老人就是要讓年輕人來“養”,不要折騰老人。作為回應,他們在公眾號文章里寫下了這段文字。
仙溪村老人菜園東側,一個高約3.5米、長約15米的“獅子舞繡球”造型竹建筑拔地而起,這座由老人們“折騰”出來的竹建筑,被視為老人們積極養老的精神象征。
仙溪村竹資源豐富,村民多有竹編手藝,去年8月,深耕團隊邀請建筑師進村與老人們共創竹建筑。設計工作坊上,他們1天時間內便分4組做出了4個模型。就地取材,砍竹、烤竹、挖洞、搭竹架,歷時兩個多月完成搭建。以老人們為主力,先后吸引數十位中老年村民共同參與。建筑搭出后,村民并不時常使用,而正是這座或將成為“無用之美”的景觀的屹立,樹立起了老人們“折騰”的信心。
竹建筑與老人菜園同在一片約三畝的農田中,一東一西。2022年5月,深耕在仙溪村開辦了一場夏令營,其中一項活動是邀請學生和村民一起,開墾飯堂北側的一片村集體所有農田。征得村委會同意后,深耕與村民進一步將這兩畝農田打造為老人菜園,種出的蔬菜提供給長者飯堂,可滿足飯堂約三成的蔬菜需求。
作為純農村莊的老村民,一輩子以耕作為業,耕好兩畝地并非難事。但當這變成了共同的事業,在效率與經濟考量之外,磋商、平衡、創新等智慧就需要被更多地使用起來。
“集體耕就等于沒人耕。”“有人想完全義務耕作,有人想多種出來的東西可以拿回家或者拿去賣。”“如果搞個人承包或者專人負責,兩個人就可以搞定,但那就不是大家一起弄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比绾胃眠@兩畝田,村民各人想法不一。
最初共同向深耕爭取落地長者飯堂、如今成為飯堂負責人的偉洲叔介紹,最早他們探索志愿耕種,但完全自發式的勞動難以保障每天一次的澆水頻率;探索計工制,將蔬菜按照一定價格計算報酬給參與勞動的老人,在飯堂就餐的待遇相應抵消,但老人更愿意保留就餐待遇,嘗試幾次后只能作罷;后來他們嘗試每周二下午集體勞動,需要密集澆水的時節,由在長者飯堂就餐的老人輪值澆水,這種模式延續至今。
從開墾至今,前后經過近三年的探索,模式一次次推翻重來,菜園也一度因為無人耕種而荒草叢生,這樣的探索看似“笨拙”而缺乏效率。擱置效率,這一切的意義才得以浮現——推翻與重來之間,巨大的溝通和時間成本的背后,是老人們得以共同參與村莊事務,在相互配合、磋商間,逐漸變得“有事可想”“有事可做”。
02
無人走神的“老骨干”會議
一件新的事情正在醞釀。在集體勞動期間,幾位老人聚在一起,目光齊齊望向菜地的西南側——他們想在菜地里搭建一處生態塘,用以凈化老人飯堂的污水,凈化后的出水作農田灌溉用,菜地西南側是初定的選址。
這幾位參與商討的是村里的智囊團,運籌帷幄的老書記明芬叔、直率而具有公心的老主任明吉叔、思慮周到的老書記才廣叔、掌握建造技術的“大師”正崇叔、在村內最具號召力的超伯、熱心為村莊事務奔忙的偉洲叔……他們共同組成了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主力。
集體勞動次日,在深耕團隊的主持下,11位老人在長者飯堂召開了一場商討生態塘建造事宜的會議:
“如果我是村委,我是不會讓你做的?!睍h開局不順,偉洲叔率先表達了自己的顧慮。
“我說的,這個事情是要做的,誰有問題來找我?!泵鞣沂寰o隨其后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做成功?!泵骷逡蝗缂韧乇憩F出了實干的態度。
“我就還是不了吧?!闭缡灞患挠枇藶樗两ㄔO提供技術支持的期望,但還未真正應承下來,或出于謙虛,或另有顧慮。
“我來發一下言……”一直旁聽大家意見,端坐后排的超伯開始復盤會議,不忘用竹建筑搭建的成功經歷為大家打氣:“之前有人說,你們老人吃飯就吃飯,搞那么多事情。但我們之前的竹建筑能搭起來,現在我們也能做起來?!?/em>
一個多小時的會議,每人都進行了發言,無人走神,沒有冷場,這在一年前是難以想象的。據深耕工作人員曾卓回憶,最開始組織老人們討論時,由于不適應開會,“坐不住”,有人先后離席,曾經有一次,20多人的會議只有半數人坐到了最后。經歷了一次次會議,深耕的工作人員逐漸掌握和老人們開會的技巧:節奏緊湊、講實事,老人們也日漸適應共同議事、一同做事的方式。
仙溪村為單姓村,村民均姓唐,彼此之間凝聚力較強。但這群富有公心的“村民骨干”的涌現,并非完全自發,挖掘、凝聚這些骨干,深耕花了數年時間。
2021年,深耕提出可為各村提供小額資金舉辦村民活動,以此“試水”,了解在各村培育村民自我服務群體的可能性。提供資金的前提是有至少3位村民作為組織者,經村婦女主任舉薦,正華叔、超環阿姨、蘭香阿姨3位老人作為第一批村民骨干出現。2022年,長者飯堂項目啟動,需要發動6-7位村民牽頭組織,經村民自主物色,偉洲叔、明吉叔、才廣叔等人參與進來,擴容成新一批村民骨干。后續通過發動村民參與夏令營、老人菜園、健康培訓等活動,人數逐漸增多,形成了如今相對穩定的群體。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自我服務群體已經逐漸具備自主運作的能力。據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自深耕進駐以來,村民參與村莊保潔、祠堂修繕、節慶活動舉辦等明顯更加自覺和活躍,“有時深耕團隊的工作人員不在村,村民也會自己舉辦一些活動。一些工作只要村里的老人同意了,在外務工的年輕人也會支持?!?/p>
如今,仙溪村已被納入全國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項目,作為從化區以區級養老平臺為樞紐、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為載體、村居頤康服務站為終端的服務體系中,村一級的試點之一。
03
從小農實際出發的深耕
5年前,深耕完成了一次如何在良口鎮繼續開展工作的重思。此時他們已經在良口鎮的長流村、樂明村開展工作多年,以培育社區經濟為主,養老板塊還不是他們的工作重點。
重思源于各村現實和公益行業發生的變化。良口鎮地處廣州第二高峰——雞枕山山區,產業基礎薄弱,勞動人口外流日益加劇,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社區經濟培育發展難度較大。與此同時,公益行業內興起一批企業背景的慈善基金會,偏好更能體現問題意識、更議題化的項目,如氣候變化、養老等。
“這個時候就有現實感了,養老項目籌資也更容易?!鄙罡麖幕瘏^負責人廖鳳連表示。作為公益組織,他們不得不結合籌資難易的現實問題,來考慮工作的開展方向。深耕目前能夠鏈接的資源小而散,機構運作靠5-6個小項目的資金共同維持。
這種“現實感”還來自現實探索的受挫,按照他們自己的話來說,自2020年考慮將工作范圍外擴到仙溪村、北溪村、石明村以來,他們嘗試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婦女聚會、村民活動等工作,但始終未能打開局面。
長者飯堂項目的啟動成為一個轉折點。2021年以來,在從化區民政局和各村村委會的支持配合下,深耕以每年1間的速度,先后在長流村、仙溪村、北溪村、石明村啟動了長者飯堂項目。仙溪村的飯堂由村委會出資10多萬元改造而成,每個工作日提供1頓標準為12元的午餐,市級財政補貼3元,用餐老人自付1元,其余由村民和社會人士捐款、基金會資金等補足,村民們共同分擔做飯、采購、財務等工作。
開設長者飯堂原本只是解決老年人就餐問題的民生舉措,卻因把村民成功聚起,成為了村民互助養老的起源,村民自主討論村莊事務也多在這里開展。仙溪村幾位村民介紹,在長者飯堂開放前,大家只在春節、婦女節節慶活動中聚齊,而自從有了長者飯堂,每天都有近50名村民聚在一起就餐,村民之間的交往愈加緊密,“以前有的村民有些小矛盾,現在都基本沒有了”。
養老板塊漸有起色,社區經濟培育工作仍在繼續,深耕希望可以幫助那些難以被納入社會化生產體系、留守在欠發達鄉村的小農群體。
結合耕地面積少、勞動人口少、區位優勢不突出的實際,深耕在長流村帶動村民一同發展青梅生態種植、加工、銷售,以求在產量有限的情況下,提高青梅附加值。但他們的嘗試并不算十分成功,生態種植對產品品質管控要求較高,村民缺乏從事生態種植的經驗,隨著參與者增加,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受到影響,銷量并不樂觀。
一位學者基于對深耕實踐的觀察形成的論文中,如此評價他們的嘗試:“他們的另類探索實踐,是在對抗主流市場經濟模式。他們試圖在市場經濟體系的邊緣地帶,開辟出一塊小小的根據地,踐行非市場化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位學者總結道,他們實踐上的受挫是“鄉建情懷遭遇經濟規律”。
“其實他說的是對的?!睂τ谶@一批評,深耕總負責人黃亞軍不作回避?!皩惯@些大趨勢(包括經濟規律在內的現實因素)是很難的,甚至大部分是做不下去的,但我們還是應該要做一些嘗試,有沒有出路是需要試出來的,不是論證出來的。”他表示,深耕所做的,就是立足經濟薄弱農村的實際,聚焦當中的弱勢群體,“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鄧寶盈
策劃:蘇曉璇 肖婉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