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當地時間3月30日,以色列國防軍在社交平臺X(前Twitter)上發布了一組由人工智能生成、帶有“吉卜力風格”的軍人圖片,試圖搭上這股正在社媒流行的AI藝術潮流。然而,效果非但不“夢幻”,反而引爆憤怒——不僅評論區炸鍋,“毀童年”“惡心至極”成為關鍵詞,國際輿論更是群起而攻之。
一邊是動漫畫風的溫柔筆觸,一邊是步兵、飛行員與軍艦的戰爭景象;一邊是幻想中的純真與善良,一邊是正在加沙進行軍事打擊的國家軍隊。這場“AI軍宣”的蹩腳操作,不只是風格錯配,更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審美冒犯、情感污染與道德遮羞。
在吉卜力動畫中,“和平、自然、反戰、人性”是永恒母題,而以色列國防軍如今卻試圖用AI算法把這些本屬于宮崎駿世界的美好意象,包裝成其“武裝力量的溫柔面孔”。這不是“擁抱潮流”,這是對文化的篡改、對戰爭的藝術洗白,是一次令人不寒而栗的“算法操控敘事”。
當以軍戰機仍在加沙投下炸彈,當聯合國持續譴責以色列的人道主義災難,當上萬人流離失所、醫院斷電、兒童無家可歸的時候,以色列國防軍卻在全球社交平臺上發布“吉卜力風格”的AI宣傳畫,試圖用柔和的畫風掩蓋戰爭的血腥現實,這種行為不僅冷血,更是侮辱。
他們想表達什么?“我們的士兵也是可愛的”?“我們的軍艦也是夢幻的”?還是想讓全球網民在轉發中忘記:正是這些士兵、這些飛行員、這些軍艦,正在執行一場爭議重重的軍事行動?
這不是第一次以色列在社交媒體上試圖重塑戰爭形象。從高頻推文到表情包,從動漫梗圖到“擬人化軍人”海報,以色列官方英文賬號早已深諳網絡傳播的節奏與語法。他們明白現代戰爭早已不限于戰場,更延伸至輿論場。社交平臺是新的陣地,注意力是新的子彈。然而,這種傳播策略的最大問題,是完全脫離了人類情感的底線邏輯。
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圖像,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投射工具”——它喚起人們對于童年、和平與幻想的溫情記憶。將其應用在軍宣圖像中,是赤裸裸的“情感操控”,更是一種“敘事劫持”:把戰爭包裝成藝術,把軍隊粉飾成守護者,把沖突漂白成童話。
而在全球對加沙人道災難高度關注、輿論風向愈發不利以色列的背景下,這種操作不僅無助于洗白,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憤怒。“你們怎么敢的”“你們毀掉了吉卜力”成為眾多網友的一致情緒。
以色列本就因持續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行動而陷入外交孤立與國際批評,如今還妄圖用算法生成的動漫畫風來“軟化”國際輿論,實在令人瞠目。外交場合失聲,網絡空間繼續“裝乖”,這種極端割裂的傳播策略不僅無效,還更加揭露了其刻意操控的本質。
這也暴露出另一個全球性問題:人工智能技術正被越來越多地用于戰爭敘事的包裝中。AI正在為軍事機構、政治團體提供一種“情緒誤導”的便捷工具。圖像、語音、視頻——只需算法驅動,就能在幾分鐘內生成無限量的“親和內容”,以干擾事實、操縱輿論、軟化批評。但這種技術如果沒有倫理邊界,只會加速戰爭的“娛樂化”與“審美化”,最終使民眾對現實戰爭的認知麻木、淡化,直至失控。
吉卜力從來不是為戰爭服務的。他是對戰爭的控訴者,是童話背后那一絲關于人類良知的守望。而如今,被用于軍隊宣傳的“吉卜力風格”,就像被拿去偽裝子彈的花瓣,美則美矣,污則不可原諒。
也許,以色列國防軍的AI圖片只是一次“趕潮流”的失敗嘗試,但它揭示了一個極其危險的趨勢:技術可以漂白圖像,卻無法漂白現實;算法可以生成幻象,卻掩蓋不了鮮血。
這場視覺災難的評論區,是最后的清醒提醒。別再用“童話濾鏡”遮住戰爭的本來面目。吉卜力的溫柔世界,不屬于任何暴力的外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