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風起時,青山忠骨眠。在細雨織就的清明長卷里,迪濤少年以白花為筆、誓言為墨,在烈士紀念碑前寫下對歷史最莊重的批注——那些課本里泛黃的名字,曾是鮮衣怒馬的少年;那些沉睡在春泥下的英魂,正托舉著我們頭頂的萬里晴空。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掃墓,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撫摸每一座墓碑的指紋里,在凝視鐐銬銹跡的瞳孔中,在將白花放在紀念碑前的剎那——英雄不再是遙遠的神像,而是與我們血脈同頻的先輩。他們用生命兌現的諾言,正化作春風,喚醒少年骨血里的紅色基因。
此刻,請隨我們的鏡頭走進這場“行走的思政課”,看歷史如何借清明細雨發芽,聽家國情懷怎樣在00后的心跳中轟鳴。當祭掃隊伍蜿蜒成傳承的鏈條,我們知道:有些熄滅的星火,注定會在新一代的手掌中,燃成照亮山河的炬焰。
4月1日,當春風拂過烈士紀念碑上鐫刻的姓名,迪濤師生以赤子之心跨越時空,在巴渝這片浸潤英雄熱血的土地上,以莊重儀式完成了一場家國情懷的傳承禮、一次紅色基因的激活課。
晨光中,護旗手高擎旗幟劃破寂靜,紅領巾與團徽在《出旗曲》中交相輝映。當指揮同學的手臂在空中劃出優美弧線,數百名迪濤師生同頻共振的國歌聲和隊歌聲直上云霄。
國旗班少年踏著正步托起花籃,指尖輕撫挽聯的瞬間,定格成跨越生死的對話。三度深躬里,有對解放戰爭中犧牲先烈的追懷,更有將"紅巖精神"熔鑄為成長底色的覺悟。
迪濤學生代表集體獻詞,以童聲叩擊歷史回音壁:"您用生命點亮的星火,將由我們接續成銀河。"
四年級少先隊員代表譚伊格同學稚嫩卻堅定的演講,在紀念碑前掀起陣陣回聲。
當楊思培校長以"有骨氣、有志氣、有底氣"寄語新時代迪濤少年,當王興利書記帶領的錚錚誓言響徹陵園,當大隊輔導員魏藝老師率少先隊員們重溫入隊誓詞,革命者雕塑的目光仿佛變得溫熱——他們守護的薪火,正在少年掌心熾熱燃燒。
▲小學部校長楊思培女士寄語迪濤少年
▲團委書記王興利女士帶領全體少先隊員呼號
▲大隊輔導員魏藝老師率少先隊員們重溫入隊誓詞
儀式尾聲化作沉浸式教育現場:迪濤師生們親手疊制的小白花,綴滿紀念碑基座,如同鋪就一條通往歷史的星光小徑。
紀念館內陳舊的老物件、生銹的武器,讓課本中的文字化作直抵心靈的震撼。返程途中,有同學感悟道:"原來英雄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和我們一樣會害怕卻選擇勇敢的普通人。"
清明不僅是慎終追遠的時節,更是面向未來的精神洗禮。當迪濤少年在烈士長眠處種下理想,當教育者以真實歷史場景喚醒文化基因,這場發生在春天里的祭掃,已然播撒下屬于新時代的種子——它們將在歲月的滋養中,長成守護中華魂的參天棟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