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了,終于看到希望!”3月19日,一面印有“醫德高尚 百問不厭 醫術精湛 情暖人心”字樣的鮮紅錦旗,伴隨著一封情真意切的手寫感謝信,送到了簡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醫生李冬波手中。在神經外科病房,62歲的王大爺在家人攙扶下練習走路的身影,與住院部廣場盛放的玉蘭花相映成輝。
62歲的簡陽市石橋鎮老人王大爺,二十多年前右側腦出血后留下了偏癱與智力減退的后遺癥,生活受困。五年前左側腦出血的二次打擊,更讓他行動遲緩、言語減少,反應能力斷崖式下降。曾經健談的他變得沉默寡言,家屬始終未曾放棄,輾轉多家醫院尋求治療。
近日,王大爺因突發短暫站立不穩來到簡陽市人民醫院就診。神經外科醫生李冬波注意到老人一袋子的檢查報告和以往病歷上密密麻麻的記錄,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敏銳捕捉到關鍵信息——兩次腦出血史疊加新發腦缺血癥狀,這不是普通的腦血管病。“必須進一步查腦血管成像。”醫生的抽絲剝繭鎖定了“真兇”:蜿蜒如煙霧的異常血管網密布腦底,正是罕見的“煙霧病”在作祟,因癥狀復雜常被誤診。
面對全球發病率不足十萬分之一的罕見病,簡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研判病情,同時邀請麻醉科、影像科反復推演,最終確定顯微鏡下顱內外血管重建手術方案。通過將顱外的顳淺動脈血管引入顱內,建立新的側支循環,改善大腦的血供,從而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最難得的是既要搭建腦外供血“高架橋”,又要避免損傷顱內脆弱的“豆腐血管”。
3月4日手術當天,資深麻醉師全程護航,通過精細的血流動力學調控和腦功能監測,維持患者腦灌注的穩定,防止腦缺血或過度灌注。顯微鏡下,神經外科醫生李冬波在直徑1到2毫米的血管上穿針引線。經過4小時緊張手術,當顳淺動脈與腦表面血管完美貼合時,新的血流通道成功建立,成功為大腦架起“生命運輸線”。
術后第二天,王大爺拔管下床,管床護士都覺得驚喜。這位沉默五年的老人,主動向家人問好。“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家屬激動地說。隨著腦外供血逐漸增加,王大爺的語言能力、行動能力逐步恢復,沉默寡言的老人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熱情。
作為簡陽市內首例煙霧病手術,凝聚了多學科合力,神經外科精準操作,麻醉科毫米級調控血壓,圍術期精細管理護航。“家屬的信任給了我們放手一搏的勇氣。”李冬波坦言,這場硬仗的勝券不僅握在醫生手中,更源于家屬“哪怕有一線希望都要試”的堅定。正是這份醫患同心,讓這場高難度手術成為可能。
“煙霧病并非不治之癥,關鍵在于及時識別。”李冬波提醒,煙霧病臨床表現多樣,若出現不明原因頭痛、肢體無力、反復腦缺血或腦出血癥狀,應及時到具備綜合診治能力的醫院就診。(供稿:簡陽市人民醫院 文:馬芳 圖:胡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