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可以分三個方面。
一
物質的解脫
不少人以為修行就要離開物質。但六度的第一度就是布施,沒有錢怎么布施呢?其實有錢沒錢都可以修行。布施的成功在于對物質不執著。
唐朝流行的一部大乘經典叫《維摩詰經》。維摩詰是一個在家居士,他妻妾成群,財富無量。佛陀的大弟子像舍利弗、大迦葉、阿難等去探病的時候,他就借此狠狠的把他們罵一通,說他們的修行都不到位,甚至罵小乘是焦芽敗種。
在大乘思想里,物質的富足也很重要,你看菩薩像都是穿金戴銀的。物質極大豐富,很多欲求得到滿足了,就沒有那么多貪執。小乘是相反的,要遠離物質,要去山里面,才能沒有欲望。
這兩種方法理論上都可以,關鍵是物質會不會把你捆住。但第二種方法很難普世,大多數人還是要在社會中生活,所以后來是大乘佛法盛行于世。布施是為了要達到物質的解脫,不是遠離,而是不執著。不執著反而可以更好的利用物質。
二
精神的解脫
物質解脫的同時,還需要精神的解脫。對很多問題看的越來越通透,心里的掛礙越來越少。解脫是可驗證的,如果我們修的對路,就會覺得越來越自在。
但是如果理解錯誤,也會用佛法給自己打造監獄,心會越來越沉重,沒有覺得輕松自在,那肯定是背道而馳了。因上背道而馳,果上怎么可能得到解脫呢?
解脫就是越來越放松、自由自在。很多時候去修行會強化對精神追求的執著,不修行反而更輕松,這都是因為對佛法的誤解,末法時代更容易如此。
三
共同的解脫
龍樹菩薩總結了五種方法,即五明,包括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對應現代語言就是科技、醫學、文學、邏輯學、佛法。他遍學各個教派,整合了印度當時最先進的文化,并加以創新發明,統攝到佛法里,幫助眾生從物質的解脫到精神的解脫,能夠一起解脫。
龍樹菩薩現在還被稱為印度化學之父。他留下了很多科技、醫學等各方面的著作,除了漢文《大藏經》,還保存在梵語和藏語等文獻里。龍樹菩薩的辯證哲學,比形式邏輯已經高級太多了。這些方法菩薩必須得掌握,只有掌握這些,才能去利益眾生。
當代社會對佛教的認知往往存在偏差,將其視為與社會進步脫節的古老遺存。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一談及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人們很少將其與佛法智慧聯系起來。這種認知導致佛教逐漸被邊緣化,仿佛成為了文明進程中的"活化石",失去了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然而,當我們深入研究佛學典籍時,不禁為之扼腕嘆息。《大藏經》中蘊含的深邃智慧,本可以為現代人類文明提供寶貴的啟示與指引,卻遺憾地被簡化為燒香拜佛的形式化工具。這種現狀不僅是對佛教智慧的浪費,更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損失。
佛教本應是連接古今、融通東西的智慧橋梁,其深邃的哲學思想和實踐方法,完全可以與現代科學文明形成良性互動。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佛教的價值,讓這份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本系列完)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賢威法師,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