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公眾號大美西部觀察,大美西部觀察往期發文精選已結集出版《大美西部觀察文集》。
禮泉籍在廊坊的作家丁峙長篇報告文學《打開地球之門》、散文集《墨香星河》研討會在文學館舉辦
2025年3月30日上午,在河北廊坊市工作的陜西禮泉籍作家、翻譯家丁峙長篇報告文學《打開地球之門》、散文集《墨香星河》研討會在咸陽秦漢文學館成功舉辦。禮泉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暢小龍,禮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總工會主席李建源,禮泉縣趙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屈治國和專家教授、作家詩人50多人參加會議。
研討會由西咸新區作家協會、咸陽市作家協會主辦,大美西部觀察、咸陽秦漢文學館承辦,廊坊市大友翻譯服務有限公司等協辦。咸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董信義介紹來賓,大美西部觀察執行總編雷小河介紹報告文學《打開地球之門》、散文集《墨香星河》的創作情況。
研討中,咸陽師范學院教授、大美西部觀察副總編南生橋,咸陽師范學院教授、大美西部觀察副總編楊生博,咸陽市作協副主席、咸陽散文學會會長董信義,陜西作協長篇小說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馮西海,西咸新區作協副主席廉濤,水利部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主任、西咸新區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主任凌曉晨,禮泉作協副主席趙普東,大美西部觀察副總編馬可非,涇陽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大美西部觀察簽約作家何冠雄,西咸新區作協監事、長篇小說專業委員會主任羅國棟,西咸新區作協長篇小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梁新會等各位專家,分別就兩部作品的題材、體裁、語言、思想和行文布局等談了各自的觀點,發言積極熱烈,緊扣作品,暢所欲言,中肯獨到,引人深思,參會受益。
△凌曉晨將此幅作品贈予丁峙先生并被收藏。
△凌曉晨將此幅作品贈予丁峙先生并被收藏。(咸陽詩歌學會會長凌曉晨在研討會上講道,自己在單位的業務上曾采用的找水方法就來自丁峙先生所在的原地質礦產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特用宣紙書法表達對《打開地球之門》的認可、對作者丁峙的敬意!)
大家一致認為,作者寫自己工作單位65年的發展史,《打開地球之門》寫的是真人真事,并文采盎然,丁峙把這樣一件難辦的事辦成了。陜西省作協副主席、西咸新區作協主席王海在會議總結時講道:這兩部作品值得研討,語言流暢,情感真摯,視野宏大;尤其散文集《墨香星河》寫作者大半生的生活經歷,鄉情鄉音,情真意切,個性體驗獨特,是一部值得閱讀、值得圈點的作品。
△凌曉晨將此幅作品贈予雷小河并被收藏。
△凌曉晨將此幅作品贈予雷小河并被收藏。(咸陽詩歌學會會長凌曉晨在研討會上講道,自己在單位的業務上曾采用的找水方法就來自丁峙先生所在的原地質礦產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特用宣紙書法表達對《打開地球之門》的認可、對公眾號“大美西部觀察”為兩部作品的成書幾年來的貢獻豎起拇指!——網絡的刊發過程,是類似以(單位)真人真事為報告的文學作品,良性試錯和良性互動的過程。)
大美西部觀察編輯王藝紅、張娟代表大美西部觀察平臺,向丁峙獻花,并與編輯老師南生橋、楊生博、馬可非、雷小河一起和丁峙合影留念,祝賀丁峙兩部作品出版。
大美西部觀察編輯集體與丁峙合影,祝賀丁峙兩部作品出版
丁峙發言致謝,并講述了這兩部作品創作過程中的背后故事和“骨頭能熬出油”的艱辛以及包括單位在內的他所獲得的各方大力支持,并向秦漢文學館捐5本《打開地球之門》、10本《墨香星河》。
丁峙發言致謝
其間,渭城區文化館星光合唱團常務副團長任蒞,陜西廣播電視臺原主持人、陜西省朗誦協會理事、咸陽市老年大學朗誦班教師耿寶平,朗誦了丁歭作品的片段。
《墨香星河》,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單書單號(CIP核準號:2024EB5490;ISBN:978-7-5190-5665-0),是一本精心創作的散文集,由四大篇章精妙構成:鄉音鄉情、譯海泛舟、雪泥鴻爪與朝花夕拾。每一篇章都是作者心靈軌跡的深刻印記,自故鄉求學的青澀啟程,至翻譯領域里風雨兼程的挑戰探索,繼而轉向物化探所半個多世紀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最終細膩描繪了工作之余的所見所感。
全書洋溢著作者對故鄉深沉的依戀,展現了翻譯征途上無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堅韌意志,同時高度贊揚了地質物化探工作者們的榮耀與夢想,傳遞出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不僅是一部文字優美、情感真摯的佳作,更是一曲激勵人心、昂揚向上的生命贊歌。
△丁峙散文集《墨香星河》在國家版本數據中心搜索結果截圖。
《打開地球之門》,系中國大地出版社出版,單書單號(CIP核準號:2024091959;ISBN:978-7-5200-1305-5),這本書由啟航北京、耕耘藍田、筑夢廊坊三大篇章構成,共65萬字。書中匯集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重要科研成果和院士、部長等精英人物的有關事跡,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物化探所及中國物化探的發展歷程,謳歌了廣大地質物化探工作者的光榮和夢想。
65年來,曾有數以千計的知識分子從全國各地來到北京,來到藍田,來到廊坊,來到物化探所。他們青春蕩漾,他們無怨無悔,他們都為物化探所的發展做出過自己的一份貢獻。當物化探所走過65年的歷程之后,沒有哪一個物化探人不為研究所今天的興旺而高興,沒有哪一個物化探人不為今天取得的累累碩果而自豪。本書涉及內容廣泛,對人物事件有相當深度的挖掘,實現了報告與文學的有機契合及文學與歷史的有機結合。本書不是歷史書,又是歷史書,是一部厚重的、立體化的、形象化的中國物化探發展史書。
本書作者丁峙釆取電話、微信、訪談等多種方式,采訪了百余名在職的、退休的或已調離的曾在物化探所工作過的新老同事,對每個碎片式的素材均進行了深度挖掘。作品很接地氣、人氣和文氣。他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用手術刀,以文學的方式,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剖析了物化探所的歷史與現實。這也讓這部作品,成為一扇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時代的窗口,具有很高的社會學和歷史學價值。本書著力展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反映職工隊伍中帶有共性的閃光思想,既有群像的勾勒,又有個性的點睛,是書寫地質物化探這支特殊隊伍的第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力作。
本書是物化探研究所成立65周年獻禮之作,并適合廣大地質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及文學愛好者閱讀。
△丁峙長篇報告文學《打開地球之門》在國家版本數據中心搜索結果截圖。
據悉,這兩部作品成書前,大部分內容在公眾號“大美西部觀察”刊發過。《打開地球之門》用時約兩年連載90期后,又發評論多篇。而散文集四輯之一“雪泥鴻爪”里,也幾乎都是大美西部觀察連載的報告文學中的部分內容。這些為網絡文學和傳統紙質出版物文學的發展與結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大美西部觀察王藝紅、張娟文字稿,張根勞等攝影,雷小河審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