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臺民眾黨前主席、前臺北市長柯文哲,4月2日清晨6時許在重重戒護下被送往臺北醫院接受泌尿系統手術治療。他面色蒼白,坐著輪椅出現在醫院門口,憔悴之態令人震驚。而他的妻子陳佩琪也于隨后抵達醫院,面帶疲態,難掩憂傷神情,直言“完全喪失醫療人權”。這不是一場單純的醫療插曲,而是臺灣政治陰影下人道底線的深刻崩塌。
柯文哲3月29日因劇烈腰痛、血尿癥狀首次送醫,診斷為左側輸尿管結石,卻因未達“住院標準”被迅速送回看守所。短短兩日后癥狀急劇惡化,結石仍卡于輸尿管,引發左腎積水,需立即手術。4月1日雖再次送診,但臺北看守所卻又突然改變安排,將他強行帶回,導致手術被迫延期。直到2日凌晨,病情進一步加重,他才被緊急送回醫院,接受碎石處理。
這一系列荒唐卻真實的轉折,暴露的不只是醫療程序的混亂,而是一個政治人物在司法與健康夾縫中被持續鉗制的窒息現實。從政治明星到被羈押病患,柯文哲的遭遇是對民進黨當局所謂“民主法治”的最大諷刺。在臺北看守所的處理過程中,“醫療權利”早已淪為看守與程序之間的犧牲品,而不是基本人道保障。
不僅是柯文哲的身體狀況,更是看守所與醫療體系之間,“權限分割”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操弄。一個有急性病征的收押人,三次就醫、多次被拒絕留院,背后是否有人操盤節奏、試圖影響民意觀感?陳佩琪的憤怒之言——“本來說可以留院,10分鐘后又說要送回看守所”——讓人不得不懷疑,是否連病床也成了權力干預的前線。
柯文哲是醫生出身,他比誰都清楚結石對人體的危害。而身為臺灣政壇的獨特角色,他更清楚,民進黨不會輕易放過一個具備“搖擺選票號召力”的對手。去年大選期間,柯文哲一度被視為藍綠之間的“破局者”,如今卻落得病榻之上、連基本就醫權都難以爭取的地步,這背后是否存在蓄意打壓與懲戒意味,絕非一句“依法處理”可以輕描淡寫。
而島內政治與媒體的反應,更令人不寒而栗。部分綠營支持者冷嘲熱諷,媒體一度試圖以“程序正義”替看守所做辯護,卻避而不談患者實際病況與醫療倫理。這種冷漠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反映出臺灣社會對“異己”的寬容已趨近崩塌,一旦政治立場不符,連人道底線都不再適用。
臺灣曾自詡“亞洲民主燈塔”,但在柯文哲病情事件上,這盞“燈”卻照出的是制度冷血與政治算計的黑影。從侯友宜的假消息攻擊,到韓國瑜的輿論圍剿,再到柯文哲如今的就醫風波,凡是不在“綠色軌道”上的政治人物,都必須為他們的存在“付出代價”。
這不是個案,而是趨勢。而當一個社會讓這種趨勢得以正當化,它距離法治社會的解體就不遠了。一個真正文明的體制,不該也不能允許病患在強烈癥狀下多次被拒留院治療,尤其當他仍未定罪、依法享有人權保障時。若連柯文哲都能遭此對待,普通人又能指望什么?
結石可以碎裂,腎積水可以治療,但制度性的冷血與政治性的報復,一旦習慣化,將成為壓倒社會信任的毒石。柯文哲此刻的病床,已經不是醫療事件的現場,而是臺灣政治現實的照妖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