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4月4日,上午11時,韓國憲法法院將對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進行宣判。這不僅是一場關于權力歸屬的法理較量,更是一次國家體制與民意對撞的權威大考。憲院方面明確,此次宣判將進行現場直播,全國矚目、全球聚焦,一場“憲政危機的公開審判”即將上演。
韓國歷史上,曾兩度啟動總統彈劾程序,盧武鉉是首次嘗試但最終被駁回,樸槿惠則是前車之鑒,成為韓國首位被正式罷免的在任總統。而今,尹錫悅極有可能成為第二位被釘上憲政恥辱柱的韓國總統。根據韓國《釜山日報》與韓聯社等多家媒體披露,8名憲院法官中若有6人投下贊成票,尹將立刻失去總統職位,并在60日內迎來新一輪大選。
這場危機的背后,是韓國深層次政治撕裂的集中爆發。從檢察官出身的“硬派總統”到高壓統治下的“民意孤島”,尹錫悅執政兩年來頻頻強行推進爭議政策、打壓反對黨、干涉司法、制造輿論風暴,其支持率一度跌破25%。而引爆彈劾案的直接導火索,則是其涉嫌濫權免職、涉嫌非法情報指令與操控檢方人事,被指嚴重違反憲法與公職人員道德底線。
在此背景下,韓國民眾對此次彈劾案的關注程度已達到歷史新高。截至4月1日下午,已有超過5萬人在線排隊申請參與旁聽,導致申請網站一度癱瘓。可用座席僅有20個,卻引來數萬追捧——這不是審判旁聽,這是對國家命運的集體圍觀。
宣判前夜,整個首爾已進入“非常狀態”。警方將啟動最高級別“甲級緊急令”,調集全國2萬警力,封鎖憲法法院周邊區域,安國地鐵站全線封閉。連周邊11所學校都不得不停課避險,甚至總統官邸附近學校也宣布臨時關閉。這種前所未有的布控規模,恰恰預示著韓國政壇所面臨的并非一場法律程序,而是一場可能引爆社會撕裂的政治地震。
尹錫悅本人是否會出席宣判,目前尚無定論。但無論其去留結局如何,這場危機已將韓國推入政治不穩定的旋渦。從“東亞民主燈塔”到“總統任期終結機器”,韓國的政治制度在20年間連續經歷三次彈劾風波,說明其所謂“三權分立”制度正在遭受系統性壓力考驗。當總統權力與司法權發生正面沖突、當輿論動員左右法律判斷,這種“高度政治化的司法獨立”是否還能真正維護國家理性,值得深思。
在國際格局變幻莫測的2025年,韓國的內政風暴遠非“孤島事件”。美中博弈持續激烈,朝鮮態度越發強硬,日本軍事化蠢蠢欲動,在這種多重外部壓力下,韓國本該穩住基本盤、修復內部分裂,但尹錫悅的“強人治國”策略卻反將國家引入對抗深淵。此次彈劾案若被通過,不僅可能意味著一位總統的隕落,更可能引發保守與進步兩大陣營的大規模街頭對抗,韓國社會的政治神經已被無限拉緊。
無論結果如何,4月4日之后的韓國,都不可能回到過去。這場司法宣判,不只是對一位總統的判決,更是對整個體制的反思。韓國應當警醒,憲法不是斗爭工具,法律不是民意武器,而是維系國家穩定的最后防線。否則,哪怕今天尹錫悅倒臺,明天還會有“下一個尹錫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