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A股和港股市場波動開始加大,不少基金卻交出了優秀的成績單,凈值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楊冬參與管理的廣發多因子(002943)表現尤為出彩,截至3月30日,基金自2016年12月末成立以來至今的累計回報達334.69%,年化收益高達19.48%;而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僅有18.72%,超額收益相當可觀。(數據來源:wind,基金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憑借著良好的業績,這只基金獲得了不少機構和個人客戶的認可。2024年報顯示,廣發多因子的持有人戶數超過56.79萬戶,個人持有比例達到83.63%。
在楊冬參與管理的產品中,近期凈值創新高的并不僅僅是廣發多因子,還有廣發價值領航一年(014317)、廣發瑞譽一年(014591),截至3月30日,這兩只基金近1年回報分別為61.37%和33.15%。
更引人注目的是,楊冬采用“主動+量化”方法管理的廣發東財大數據(002802)、廣發穩健策略(006780)均在過去一年取得較好的回報。
【投向各有不同,策略豐富多樣】
從業績表現看,楊冬參與管理的多只公募基金,因產品定位及投資策略不同等原因,近1年回報略有差異,但整體相比業績基準都有明顯的超額。
結合2024年四季報披露的持倉看,楊冬參與管理的產品分為兩類:
一類是偏主觀基本面研究為主的產品,如多因子、價值領航和瑞譽一年,從持倉看,均具有較為明顯的行業輪動特征;前十大重倉股中,單只個股持倉市值占基金凈值的比例超過3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持倉標的僅供展示,不作個股推薦
另一類是采用“主動+量化”方式打造的Smart Beta增強策略產品,比如廣發穩健策略、廣發東財大數據。從持倉看,靠前的單個持倉權重超過3%,較為集中,主觀色彩較高;其后的單只個股占基金凈值的比例較低,一般為2個點或者更低,配置比較分散,量化色彩較濃。
▲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持倉標的僅供展示,不作個股推薦
除了持倉特點不同,基金經理也在定期報告中清晰地分享了其管理方式的不同。
以廣發穩健策略為例,楊冬于2024年1月4日接手管理后,在第一份定期報告里就寫到,基于高分紅股票基本面的量化打分,動態調整組合的持倉結構。
在二季度和三季度,基金經理分別提到“利用機器學習因子在紅利股票池中挑選標的”“基于景氣度因子和價量因子不斷篩選被低估的紅利品種”的選股方法。
從過往業績看,廣發穩健策略采用“主動+量化”的方式挑選紅利主題股票,取得了顯著的超額收益——
Wind統計顯示,截至3月30日,這只基金從2024年1月4日起為楊冬所接管,自其任職以來共取得了30.48%的總回報。
這個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楊冬團隊“主動+量化”的投資方法。
在大多數投資者的眼里,主動和量化是兩座相望不相鄰的大山,仿佛總有萬千溝壑將兩者區隔開來;
但對于從業超過18年、管理組合超過15年的楊冬來說,量化,是一種可以拓寬股票覆蓋面、讓策略更加多元的工具。
關于量化和主動投資各自的優勢,楊冬在2024年4月的訪談中有深入的介紹,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在《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廣發基金楊冬團隊給出了多策略的答案》一文中了解。
在楊冬帶領的團隊中,兩位研究員均是量化背景出身:一位是陳可,專注于基本面量化選股、擅長多策略融合;另一位是陳偉,專攻Alpha選股及AI算法與投資方向的結合。
【主動+量化+AI,提升選股勝率】
近兩年,偏主觀基本面研究出身的楊冬與專攻量化的研究員持續融入、相互促進:一方面,用量化手段來不斷驗證主動投資策略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這也促使團隊自身不斷拓展“能力圈”,發現更多超額收益。
在楊冬看來,“主動+量化”的本質在于,主動投資是將自己過去的經驗不斷思考、歸納、提煉、內化,為下一批選股提升勝率;
而量化則可以輔助基金經理將選股的技巧“策略化”——對經驗、想法以量化手段客觀驗證,檢驗其在市場中的有效性,從而把經驗歸納成因子或者策略,再不斷進行優化迭代。
本質上,無論是主動還是量化,想要達成的目的一致——皆是構建一個勝率較高的策略,只是兩者手中所持“草木”不同,但最終都殊途同歸。
而現在隨著AI技術的興起,應用業界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進行更為極致的股票規律挖掘,從而構建更有效的選股策略。
如今,楊冬團隊已經構建起覆蓋股票分析各維度信息的全流程AI框架, 和他們儲備的多因子主動增強方案形成互補;同時,助廣發的算力平臺快速進行迭代,以保持AI模型的競爭力。
而且,他們在實踐中發現,這套AI框架應用了深度學習方法,24小時不間斷地高頻訓練,充分學習市場最新的規律,自動挖掘選股因子,尤其是在多頭選股能力方面表現出突出的優勢。
下圖為廣發穩健策略近四個季度前十大重倉:
▲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持倉數據僅供展示,不做個股推薦
結合持倉來看,在楊冬接手管理廣發穩健策略之后,顯著增加了持倉中的港股比重,2024年一季度前十大中即包含9只H股,僅有蘇州銀行一只A股;
到2024年四季度,前十大中依然保有7只H股,僅有江蘇銀行、龍凈環保、申能股份3只A股。
由于港股紅利股的股息率相對A股更高,所以在股價的走勢上,也是港股紅利的表現更強。
在今年紅利股普遍走低的情況下,楊冬重倉的7只港股中仍有5只呈現正收益;
而在其前十大中的3只A股股票中,有2只個股的跌幅也不大,均為個位數,另外一只小幅上漲;這套體系的選股高勝率可見一斑。
【“智選”系列基金,打造銳度更高的“矛”】
今年以來,以AI為代表的科技股吹響了反攻的號角,在成長Smart Beta增強的廣發東財大數據之外,廣發基金在3月12日發行成立了廣發制造智選(023524),并將于4月1日至4月15日期間推出廣發科技智選(023647)。
這兩只“智選”基金均由楊冬團隊管理,其中,廣發制造智選(023524)主要在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等行業精選優質個股;
而廣發科技智選(023647)則是在計算機、電子、通信、傳媒、高端裝備、數字創意等科技賽道上做增強策略。
所謂智選,就是在Beta的基礎上進行Smart優化,比如通過不同的策略因子篩選個股,或對成份股權重進行優化配置等等,謀求超額回報。
而楊冬團隊的智選系列基金,將主觀優選、主動量化、AI量化這三套方法按不同比例融合到一起,“三位一體”維持產品的穩定運作。
為什么要在一只風格增強基金中采用三種不同的策略?相比純基本面研究的主動權益基金,這種做法有什么優勢?
關于這個問題,楊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做了詳細的介紹。他說,在主觀優選之外,加上“主動量化+AI增強”,能讓產品的股票池更深,且具有更高的分散度,有助于提升選股的效率。
那么,不同策略又是如何融合的?楊冬將其拆解為三個層面:
首先,可以將科技板塊分為計算機、電子、通訊、傳媒、數字創意等不同的細分賽道,主觀研究負責把握不同細分子行業的產業趨勢,為組合配置提供方向感;
其次,在主動量化部分,團隊成員會采用多元化的風格子策略進行均衡配置,通過主動量化手段實現增強;
第三,使用非線性手段,對科技板塊的選股池進行AI增強。
通俗地來講,廣發科技智選成立后,將會融合“主觀優選+主動量化+AI增強”三大策略,就像一桿“矛”,能以更強的彈性、更高的銳度,加入到對科技賽道的投資。
在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趨勢升級的行業背景下,以科技為代表的結構性行情預計會演繹很長一段時間,廣發科技智選(023647)這一類“智選”產品,可為投資者布局科技賽道提供便捷的工具。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